第126章 征倭方略(1 / 2)

第126章  征倭方略

        “不征之国?按照皇明祖训,安南国可也是不征之国,咱们还不是在兴兵攻打?”朱瞻埈随口便将这在后世大明说出来就能阻止皇帝兴兵的借口破去,随后便又解释道:“太祖皇帝设立不征之国,为的是自甸侯绥服之外不治,令土人主之,欲体天道以行仁,惟欲民安,不劳夷民。

        所以洪武十四年版的皇明祖训当中便有写到‘凡海外夷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所以太祖皇帝的意思是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

        然倭国不臣,自洪武年起倭寇便时有进犯我大明海疆,滋扰地方者不胜枚举,倭国朝廷不思约束不说,更将来我大明朝贡视作一种牟利的手段,而非表示恭顺臣服的态度。

        我自海商处听闻,倭国国内为了争抢来我大明朝贡的资格,内部甚至开兵见仗流血厮杀,为的就是争抢来大明朝贡获得朝廷赏赐的机会。

        倭人如此态度,狼子野心早已昭然若揭,且倭国如今掌权者足利义满,亦非倭国国王,乃是汉时董卓一流的人物。

        倭国国王自数百年前便已经失去了对其国家的权柄,只是被当成一个象征供奉着而已,如今我大明兴兵讨伐,也是为了还政于倭国正统。

        不过倭人粗鄙不善治国,我大明身为上国不忍见其民不得教化,吾皇遂命宗亲藩王羁縻倭国之地,教化其民,令其各安本业,方显我天朝上国仁德,令四夷得沐天恩,敢不铭记在心乎?”

        朱瞻埈这番话说的令朱棣顿时开怀大笑,而大帐内的宁王等人也随即跟着笑了起来。

        大明去打倭国,还要倭国念着大明的好,这样的话听起来非常的没有道理,但朱瞻埈这么一解释,却又让人觉得事情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时候的大明对于周边小国来说,那是真真切切的天朝上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周边国家都是碾压。

        所以很多小国是真心前来朝贡,希望得到大明的帮助和庇护的。

        而大明也切实履行了作为宗主国庇护这些小国的义务,比如大军征讨安南,就是因为交趾国外戚当权,屠杀宗室霸占了王位,其王室最后的血脉托庇大明,朱棣派人将其送还却遭到伏杀,这才令大明不得不兴兵讨伐。

        只是当时安南国王室血脉已绝,大明实在是找不到人来继位,才只能无奈撤销了安南国,恢复其交趾旧名,纳为大明国土。

        所以这个时候朱瞻埈说征讨倭国是彰显上国仁德,这话在这个时代来说,还真没啥毛病。

        在笑过之后,朱棣对是否征讨倭国已经没有了异议,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的对朱瞻埈问道:“你们计划怎么征讨倭国?可有大致方略?前元两次征倭皆大败而回,可见征倭绝非易事,需得细心安排,好好思量,不可重蹈前元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