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郑和舰队(1 / 2)

第129章  郑和舰队

        在船队的西南面,一支更加庞大的船队逐渐从地平线上出现。

        看着这支庞大的船队,朱瞻埈身边的人从一开始的紧张,逐渐变为了放松。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支船队太庞大了,庞大到在这个时代只有大明才有可能建造如此庞大的船队,与如此庞大的海船。

        “是郑公公下南洋的船队!”桅杆上眼尖的瞭望手已经看清了大船队所悬挂的旗帜,大声向全船报告着。

        事实上不用瞭望手喊,在看到这支大船队全貌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在欢呼了。

        要知道他们虽然碰到了倭寇,但船队所处的位置可是依旧是大明的海疆,能够在大明海疆碰到如此庞大的舰队,除了郑和的船队之外,也不做他想了。

        甚至于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上有能力建造和组织如此庞大船队的也只有大明。

        所以除了郑和的船队之外,眼前这支光是船帆就足以遮天蔽日的庞大舰队,不会有第二种可能。

        即便是在修仙界已经见识过太多浩瀚与壮丽的景色,看着眼前这支由数十艘大船组成的舰队,看着他们的船帆如同一座山岳一般朝着自己逼近,也依旧是一件能够让人觉得心潮澎湃的事情。

        或许过去在修仙界,再怎么恢弘壮丽的景色都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但眼前的这支船队是自家的东西?

        光是易储这种事真的发生了,对宫中的太监就会是一次极大的变动和清洗,就更遑论现如今是藩王能带兵出现在还上了。

        因为第二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五年,目的是将第一次下西洋时带回来的外国使节送还,《天妃之神灵应记》记载永乐七年二月初一,郑和和王景弘还立了一块《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以兹纪念,并在永乐七年夏天返回了大明。

        对于这些朱瞻埈倒是并不怎么在意,他更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在这里碰到郑和的船队。

        《明史》及《明实录》记载永乐六年九月,朱棣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真腊,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苏禄等国,为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心中如此想着,但朱瞻埈还是命令船队打出旗语,并挂起了象征自己藩王身份的旗帜,向郑和的船队靠拢。

        “不过什么?”郑和的判断其实和候显差不多,因此听到候显这个‘不过’的时候他显得很是关心。

        给朱棣牵过马,也跟着他在靖难的时候打过仗,郑和自认为对这位曾经的燕王,如今的大明皇帝还算有了解,他知道朱棣喜欢二儿子而不喜欢大儿子,但在靖难成功坐上龙椅之后,朱棣还是封了老大当太子。

        如果朝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的话,他们这些太监要说不被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虽然两人都是太监出身,但郑和还在燕王府的时候就开始在外面为朱棣做事了,靖难的时候更是还亲自领兵打过仗,比起对宫中贵人的熟悉,反倒有些不如候显和另一位副使王景弘。

        可如今才四月,怎么郑和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