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务实与国运(1 / 2)

第136章  务实与国运

        多国使节来朝,对于大明来说确实是一件盛事。

        礼部为此准备了宏大的典礼,一切礼仪规章都要彰显出大明天朝上国的风范。

        在这件事上,户部也格外的大方,凡是户部仓库里有的东西,都仿佛不要钱一样的往外掏,就好像他夏老抠突然转性了一样。

        为了这次大典,工部也没闲着,对奉天殿还进行了一波小规模的翻新,皇帝上次奉天殿赐宴他们都没这么上心。

        不过朱棣对此倒是乐见其成,万国来朝对于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功绩,甚至是可以记载到史书上流芳后世的。

        在这件事上,就连如今声威日隆、储位越发稳固的太子爷都没有说什么花钱花多了的话,反而乐呵呵的统筹着招待各国使节的事情,他也希望这一次能够办一个彰显天朝上国气魄风范的大典。

        为此,南京城里的各个衙门口几乎是都动了起来。

        有疏浚城中秦淮水道的,有清扫御街的,有抓捕街头地痞流氓的,有巡视街头纠察不法的……

        偌大的南京城,还是每年皇帝祭天、躬耕的时候,才有这么大动静。

        而且做得好了,还有民心方面的提升,这对于朝廷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直观的。

        至于说干坏了?对不起,水患肆虐、百姓受灾、死伤无算,你的脑袋就最先要拿来祭旗。

        过去,虽说朝臣们做事都嘴上说着为国为民,但国运民心始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谁也不知道你做的事情到底是真的为国为民,还是为的一己私利。

        甚至就连奉天门外的气运罗盘上,代表南京城的青色民心都不由得增长了几分,令满朝文武都多了几分冲劲。

        这个对官员的震慑还是很恐怖的,虽然有不少人对此怨声载道,甚至觉得这还不如洪武朝的官不聊生,但不得不说这确实让整个朝堂的氛围为之一振。

        并且这回就不光是贪污要剥皮了,而是作为官员如果在位有损国运民心,视情节轻重,从贬官、流放、砍头、剥皮到诛三族、灭九族,各种规格的套餐任君选择,绝对有一款适合这些不干人事的官员。

        毕竟古代的文教,再怎么努力覆盖范围也就只有这么多了,一个地方多几个考中科举的秀才举人那在过去是了不得的功绩,但是现在却没什么值得说叨的,因为多几个秀才举人对国运真的没多大影响。

        所以大家嘴上虽然说着为国为民,但心里想的到底是国家还是私利就很难说了。

        毕竟朝堂上最容易升官的是翰林,是满肚子经史子集诗书文章的文人,至于你这治水的实务官?在底下一辈子且熬着吧。

        事实上,治水这件事在历朝历代虽然很重视,但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虽然不是没有那种在地方上一心办教育的,但这必须是地方上的文教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观,才能反映到国运和民心上的,而且这部分对国运的提升影响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