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种水稻(1 / 2)

第148章  种水稻

        提到水稻种植,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水稻是南方种植的作物,因为苏湖熟天下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确实是我国的主要水稻种植区域,但这并不是说在北方无法种植水稻。

        尽管传统意义上北方的主粮是小麦和高粱,掺杂着其他一些农作物,但我国现代的水稻种植区域是包括了黄河流域以及东北平原的。

        甚至于北方的大米在口感和味道上,还要更胜南方一筹。

        但如果是在明朝的话,你跟人说能够在北方种植水稻,大概会被那些老农啐你一脸浓痰,说你瞎胡闹。

        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水稻在北方推广种植差不多要到明万历年间,真正办成则要到康麻子时期,他亲自搞出了华夏农耕史上第一种被大范围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

        这种水稻被称为御稻米,也被叫做康熙御稻。

        康麻子虽然有很多为后世诟病的地方,但在粮食问题上他所做出的功绩还是不容抹杀的。

        御稻米成功在北方种植,不仅让北方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时也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开始进行双季稻的种植。

        虽然在我国的农业史上,双季稻、甚至是三季稻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但像是江西、浙江等水稻的主产区开始种植双季稻,还是要到康熙搞出了御稻米这种可以在白露节气之前成熟的短周期成熟稻种,才开始大范围的种植双季稻。

        当然,明朝搞不成这个事,和小冰河时期北方的气候比清朝的时候更冷也有很大的关系,但如今还是明初,气候并未冷到那种地步。

        在天津地区开垦滩涂地区,种植水稻这是可行的。

        尤其是朱瞻埈还借着天津城扩建的当口,在天津城的城基下面布设了可以调节气候的法阵,确保了这片土地可以风调雨顺。

        这也算是他给自己的封地弄得一点小小的福利,只是可惜大明世界是一个灵气贫瘠的世界,若是在修仙界,他这座阵法完全可以覆盖到北京和廊坊等地,甚至连唐山的气候都能获得补益。

        但这只是一个灵气贫瘠的世界,这座阵法能够笼罩如今的天津城和城郊新开垦出来的稻田,已经是朱瞻埈获封郑王之后,身上的气运浓厚了。

        是的,他布阵所消耗的正是他自己身为郑王所能够从国运当中分享的气运。

        当然朱瞻埈也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气运都投了进去,虽然那样效果更好,但天津城这座法阵所消耗的,还是天津城作为朱瞻埈的封地本身所能够为他带来的气运。

        维持阵法运转的是朱瞻埈身为郑王的气运,但大阵的消耗则只是天津城作为朱瞻埈封地每年所能够给他带来的气运。

        不过即便如此,这座大阵也能够保证天津城每年四季分明、风调雨顺,做到六畜兴旺与五谷丰登。

        封地的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自然能够增加封地本身所象征的气运,而这部分气运又可以返回来调节封地的气候,可以说是非常环保的循环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