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掏袖子(1 / 2)

第199章  掏袖子

        皇帝发了脾气,满朝文武自然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想要解决这次北伐的钱粮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众人讨论良久,也未能得出一个妥帖的方案。

        无奈之下的皇帝只能宣布退朝,让满朝文武都滚回去想办法。

        而皇帝自己则余怒未消的回了后宫,满心皆是烦闷。

        朱棣如何不知道如今的大明确实无力北征,只要忍耐一年半载的时间,朝廷财政缓过来了,就能够筹集钱粮、召集军队,将蒙古人打的仓皇北顾。

        但偏偏朱棣就是忍不了这一年半载。

        如今的大明国力蒸蒸日上,才打完的倭国让国家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只要能够消化征倭所获得的好处,大明的国力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明朝在明初的时候,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社会发展,亦或是整体经济水平,都是非常强大的。

        不然的话,也不至于说能够支撑朱棣五次北伐,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两样每一样可都是非常花钱的。

        至于吏治,在被朱元璋和朱棣两代帝王举起了屠刀清理过的朝堂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最起码这个时期无论文臣武将,都还是能干实事,也愿意勇于任事的。

        毕竟这是明初,开国和靖难给了这些文臣武将上升的空间,北伐也是立功的机会,大家都能够看到希望,自然愿意往上爬一爬。

        就连经济上最大的问题宝钞滥发,也因为明朝是收实物税的,而没有太大的问题。

        至少在明初的时候,宝钞滥发和贬值快,真不是什么太严重的问题,只要朝廷愿意去治理这个问题,还是能解决的。

        所以在朱棣看来,自己的永乐一朝,是要比洪武朝强的。

        而伴随着朱瞻埈征倭成功,顺利的弄回来了银子,制约朝廷的宝钞问题也将得到圆满的解决。

        接下来大明将会如同一艘扯满了风帆的船一样,国家蒸蒸日上,甚至是再上一个台阶。

        要是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朱棣就算是死了闭眼,到了地下见着了朱元璋,他也有足够的底气对自家老爹说:“当年你没选我当皇帝就是个错误。”

        但现在,蒙古人的兴兵南下,无疑打乱了朱棣的计划。

        对于朱棣来说,不能忍一方面是他性格使然,前半辈子忍自己的老爹和大侄子,后半辈子难道还要忍蒙古人?朱棣忍不了,而且大明也能支持他不去忍。

        当然,大明支持朱棣不去忍的代价有点大,朱棣不想付出这个代价。

        至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明忍这一时,付出的代价就是长城以北的老百姓被蒙古人欺凌肆虐。

        朱棣之所以在永乐八年亲自统帅大军御驾亲征,除了要一雪丘福全军覆没的耻辱之外,最大的目的还是安定北疆,让蒙古人再也不敢来招惹大明,让大明的北疆安定下来,让后世子孙不用再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