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财政支出(1 / 2)

第341章  财政支出

        治理黄河是件大事,加上朱瞻埈又提出了重开隋运河的大工程,这就使得这件事变得更加重要和庞大。

        原本只是户部和工部就能搞定的事情,变得必须要报到皇帝御前,由各部商量着来了。

        为了能够更好商讨这件事情,朱瞻埈也通过水镜和朱高炽一起参与了御前会议。

        “郑王提出的计划都知道了吧?说说看,你们怎么看。”朱棣放下了手中的折子,转头看向了一旁候着的六部尚书,见没有人主动发言于是主动点名道:“夏元吉,你们户部先说吧!”

        但凡要花钱的事情就绕不开户部,所以夏元吉对此也早有准备,于是开口道:“回皇上,若只是每年投入一笔银子整修河道,让各地方自行治理当地水患,这个开销并不大,户部也很好做这件事。

        即便是按照郑王殿下所说,将一个大工程分成几年,一年完成一点,对于户部来说都能够接受。

        但重开隋运河……这开销太大了,臣计算过,若是以朝廷去年的岁入和支出来计算,想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朝廷至少要投入至少十年的赋税才有可能完成这项工程。”

        十年,无疑是一个漫长的数字,对于朱棣来说这么长的时间是他所不愿意去等的。

        而且对于朝廷来说,长达十年的时间持续性的向一个项目投入海量的钱粮,也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

        这当中牵扯和涉及到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甚至于十年时间,都够喂养出一个利益阶层来了。

        不过夏元吉也补充了一句:“这是臣按照往年朝廷维持正常的支出、而且不额外增加赋税的情况来计算的,至于说倭国的白银和南洋的海贸收入,这部分并未列入其中进行计算,还请皇上明鉴。”

        听到夏元吉这么说,朱棣倒是微微颔首,对夏元吉说的这个情况略微感到能够接受一些了。

        毕竟朝廷今年从倭国拉回来多少白银,又从南洋的海贸中获得了多少利润,这是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

        可以说,这两块的收入,已经不比朝廷一年下来收上来的赋税少了。

        所以对于如今的永乐朝来说,大笔的开支倒也不是花不起,只是相对来说需要做一个计划,不能说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那样的话很容易让财政出现问题。

        “工部说说看,如果重开隋运河,大概要花费多少银子?”朱棣对夏元吉所说的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随即便向工部发去了询问。

        作为主管朝廷工程建设的部门,修运河需要户部出钱、调动役夫,工部要出的则是工程技术人员,并且拿出整个工程预算。

        “回皇上,根据工部的计算,重新开凿一里运河大约需要花费五万两银子,若只是疏浚和清淤,则相对开支较低,大约是两万两银子!根据通济渠和永济渠的情况来计算,考虑到有些河段尚能通行,工部给出的预算总体开销最少要在两千万两银子以上!”工部尚书宋礼报出了一个堪称天文数字的预算。

        虽然这个时代工程预算做的很粗放,但宋礼给出的数字也是有足够的理论依据的,至于说每一里的造价,则是宋礼按照朱瞻埈的要求做的一个估算,方便大家了解修这么一条运河到底要花多少钱。

        而且宋礼还是尽可能的乐观估计,把数字往保守了说的,完全重开的话,那个数字就算是把大明未来十年全部的财政收入都填进去也是不够的。

        听完了宋礼的报价,一旁的朱高炽不由得心疼的说道:“永济渠全长一千九百多里,通济渠长一千两百多里,单只是一条运河想要修好就需要花费两千万两银子不止!

        或许故隋河道还能用,只是需要清淤和重开,并不需要完全重开,但这个开支对于朝廷来说还是太大了!

        即便按照瞻埈说的将这个工程分成十年来完成,朝廷每年依旧需要投入至少四百万两银子的钱粮,同时还要动员超过二十万人的役夫!

        维持这种规模的投入十年,这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说,还很有可能酿成前元红巾军旧事重演!在这件事上朝廷必须慎重!万一出了什么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朱高炽的性格或许是受了多年以来监国的影响,表现得有些保守和谨慎。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朱高炽这样的性格却也不能说有问题。

        毕竟修运河无论有着怎样的好处,朝廷考虑的又有多么周详、投入又有多大,在这个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工程建设的时代,这样的大工程对于民力都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损耗。

        即便能够做好规划,分成十年来完工从而减轻民力上的消耗也是一样。

        所以对于本身更偏向于与民生息的朱高炽来说,他确实不希望朝廷过度消耗民力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甚至是民不聊生,最后官逼民反。

        一旁的礼部尚书吕震此时也开口说道:“太子爷顾虑的是,朝廷虽然是一片好心,想要打通故隋运河河道,从而让安徽、河南等地经济流通、改善民生,但这样的大工程对于民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稍有不慎酿成民变,对于朝廷来说就本末倒置了!不若还是将这笔钱用来兴办教育,教化当地百姓,只要他们能够读书识字,将来多出一些人才报效朝廷、回馈地方,也不枉朝廷对他们的一片心意啊!”

        吕震虽然表达了对朱高炽的支持,但话里的意思却还是惦记着他们礼部的那点小九九。

        教育可是他们礼部管着的,如果朝廷真的把大笔的钱投入到教育上,他们礼部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而且吕震的这个建议也不能说他错,兴办教育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那就是最标准的政治正确,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朱瞻埈此时却出言反对道:“读书人大多不事劳作,依靠家族、朝廷供养,考中秀才就可以免交赋税、不用应差服役,这样的人越多,朝廷的负担就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