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惊讶(1 / 2)

第22章  惊讶

        和高校不同,企业发射卫星是从自己账上花钱,所以是能省就省。

        高校参与的卫星项目很多是国家牵头、高校参与,大多时候不会出发射费用。

        所以民营航天对高校的吸引力是能够自由享受载荷重量和轨道,不需要考虑拼团带来的额外因素。

        大约一周过后,新远宇航与四家企业一起签订了发射合同。

        四家一共大小9颗卫星(含子星),总重620公斤,全部是在SSO轨道运行,将使用新远一号丙型火箭发射升空。

        这些基本都是原本要使用长征六号的卫星,现在全部因为价格倒向了新远航天。

        事实上,国内目前打SSO轨道的火箭有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二号丁三种,运力在2到4吨不等,一次发射是真的贵,只有国家级以及军事卫星能享受他们。

        长征六号就是为了更偏向民用的企业和高校准备的,专门服务“价格敏感型”客户。

        更有实力的的都去选现役的长二长四了,谁等长六?

        所以新远一号改型成功用更低的价格吸引到了客户,平均每家能省下六百万以上,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少的钱。

        9月中旬,在确定了发射时间和方案后,新远宇航低调低对外公开了首次的商业发射订单。

        处于保险和卫星的适配考虑,此次发射将在11月进行,对外披露的发射单价是……4.9万元一公斤,总发射费用3000万。

        实际上单价是4.2万左右,不过谁会嫌以后挣钱多呢?

        要知道长六以后对外销售载荷的单价都是8万起步,现在新远宇航对外的报价都低了至少40%。

        火箭价格低倒不需要担心扰乱市场,毕竟航天现在稀缺的是火箭不是订单,而且不同火箭、不同载荷、不同轨道都有自己的报价,不可一概而论。

        此时新远宇航在火箭发射后热度已经降了下来,但当这份商业合同签订时,还是悄悄冲上了热门。

        普通人对3000万没概念,只会理所当然的感慨航天真花钱。

        但对于航天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看到这条新闻就十分惊悚了。

        尤其是八院,这天早上大家都在有条不紊地陆续上班,突然有人喊道:

        “那个新远航天抢咱生意了,深城的企业找他们打卫星去了!”

        刚坐下喝茶的八院副院长何倘听到这句话,不解地发问:

        “哪儿的消息,我们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院长,刚刚新远宇航官网发的,部分合同跟签约仪式照片都放出来了。”

        何倘这才顿觉不妙,赶忙来到那人身边看着电脑上的内容。

        合同上的公章都写的很清楚,就是原本意向搭载明年长六首飞的几家企业。

        他并没有多少被抢生意的愤怒,反而觉得十分奇怪,八院和靠着订单吃饭的私企区别还是很大的,

        “11月发射?我记得那个新远一号只有几百公斤LEO运力,太阳高轨根本打不了多少,这也发射不上去啊。”

        “好像是有了改型,这次足足要打620公斤上去,跟咱长六差不多了。等等,官网有这个火箭介绍,院长您看。”

        几番操作后,何倘跟着闻声过来的几人一起凑在屏幕前,细数着新远一号丙的公开参数。

        每当眼神掠过一行数字,几人就要发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