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奔向音速(1 / 2)

第637章  奔向音速

        2月1日,虹桥机场。

        一群混杂着不同肤色面孔的精英站立在停机坪上,为正在被牵引出机位的C832客机鼓掌喝彩。

        这架飞机昨天从蓉城飞到魔都,值得一提的是操控他们的都是美联航飞行员,他们将又从这里直接飞往大洋对岸。

        这架注册号N755C1的客机是第一架对外出口的C832,也是阿美航空公司从国内采购的第一架大型干线国产客机,意义相当重大。

        当然他们还是不太相信一家初出茅庐的航空公司能有如此设计功力,就算是有XAP与一家军工联合体的参与,可大客机的设计经验与技术水平并不直接挂钩。

        如果内容出错稍后用浏览器尝试阅读!

        谢泼德:“没错,信息化的时代需要速度,是三倍于音速的高速,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需要在洲际航线上睡觉了。”

        “C832只是我们合作中迈出去的第一步,在未来,航空业真正的新星是C1000和B3707。

        谢泼德说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同意还被迫采购了一些客机,但阿美绝不会放弃在其他方面找茬,在美联航派出机组熟悉飞机的时候就让波音、洛马等老牌公司派技术专家过来,以安全检查为由,专门想办法在飞机上面挑刺。

        甚至据美联航来受训的飞行员说,如果真遇到非常麻烦的恶劣天气,一定要相信自动降落系统,因为这架飞机的系统可靠性甚至比绝大多数飞行员还高。

        <div  class="contentadv">        这着实让两架航空巨头起了很大的兴趣,暗戳戳地打算好好研究一番三进制的电子系统。

        这批芯片的第一批用户就是客机,用来满足电传飞控需要绰绰有余,完美地通过了FAA设下的各种苛刻测试。

        第一批可供出口的机型中有9架C832和14架C822,分别交给六家不同的航司,阿美占三家,东南亚地区两家,欧洲航司一家。

        谢泼德先生,我想我们该让公众知道什么才应该是21世纪的旅行速度了,40年前人们需要十多个小时跨越太平洋,如果现在还是一成不变就太让人失望了。”

        加上安德罗夫以及神似安225的安1250,他们深刻怀疑露西亚失心疯卖了大批航空技术和专家,这才能勉强说得通。

        除了电传飞控本身就需要大量飞行经历来考验可靠性、测试难以看出更多问题外,更重要的是C832和C822的电传飞控统一以三进制电子技术为基础,根本不好以传统经验评价。

        然而令这些技术专家意外的是,不管是C832还是C822的机体设计都相当成熟。

        谢泼德恭维让曾祥冬和安德罗夫都有些受用,不过之所以波音派人在这里,自然不是简单的为了祝贺飞机交付。

        只不过按照当时的协议,出口型客机的除冰器、起落架、舷窗等一些非核心部件都承包给了国际公司,虽然C832采用的零部件设计并不特殊,但也用了半年才集齐零部件,组装起了这架“国际化”的大客机。

        如果说机械方面勉强还能鸡蛋里挑骨头,想办法弄点可有可无的缺陷以外,电控方面这些专家则完全没有点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