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星槎(1 / 2)

第655章  星槎

        B级基地。

        “拆掉,拆掉,这些没用的东西一定都要统统拆掉!”

        总装车间内,早就成形的台风号核动力航天飞机推到了主位,正在进行飞行前的最后改造。

        肖冈田钻进台风号的驾驶室,指挥一群“工人”拆掉里面的内饰。

        听到他的命令,数个身材较矮,但身形粗壮的“工人”钻了进来。

        一只裸露着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的机械手臂伸进腰间的挎包,掏出工具就开始了熟练的作业,迅速拆下了用来装饰的软包墙砖。

        在这些不知疲倦、熟练而有力的工人帮助下,整个驾驶舱内部很快就只剩下了裸露的金属板和各种接口,一切多余的东西都被拆掉了。

        人形机器人进生产线并不是首次,但这一批“工人”是兼顾了性能、质量、价格的全新一代“勇士Ⅲ”,第一次做到了批量取代人工。

        第一批投入使用的“勇士Ⅲ号”就有100台,它们质量不到100千克,身高1.6米,最大力量三倍于普通人,作业续航更是长达四个小时,没电了换一块就又能继续工作。

        它们的最大作用是取代依然需要人力、但技术含量不高的外层工作,除了提升效率以外,最明显的好处其实是降低伤亡事故率。

        星槎号准备匆忙,到现在两个月时间进度也只有50%,它需要在4月中旬之前全部完工,然后被送往土星。

        “星槎”的“槎”意义是木筏,星槎,指的就是太空飞船,也就是外星来客。

        32吨的主体探测器被命名为“星槎(xīng  chá)”号,又是一个互拼乱凑的产物。

        它的探测部分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移植了“离火”,大部分零件都是生产“离火”时剩下的备件,但为了增强探测能力,又把基地短时间能找到的所有东西都搬了上去,当然包含一座核反应堆。

        对于大型制造企业,一线工人接触到的设备大多又重又大,稍有不慎就是伤残的严重事故,尤其是总装阶段需要多次起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安全事故,新远也不例外,只是例子较少而已。

        肖冈田很满意现在的作业效率,台风号减重的越多,留出来的载荷也就越多。

        除此以外它还秘密移植了千钧棒一号地面备份的激光系统,以备不时之需。

        原本的货舱里将会装下质量足有45吨重的超大型探测器,包括一个32吨的主体以及足足6個自重2吨的着陆器。

        一切用于人类生存的东西全部被拆空,驾驶舱里增设燃料罐,这样再加上原本机身存储的燃料,是以前的160%之多。

        就比如正在对台风号进行改造的人手,就是25台机器人与7位人类,后者大多是承担监督任务。

        不过“勇士Ⅲ”的目的依然还是结合OGAS2.0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无人化,制约生产效率的因素将再也不包含人工。

        台风号计划是在5月启航,为了能够执行足够长时间的任务,它将会改到“面目全非”。

        除了它以外货舱剩下的空间还被塞进去了两颗火星综合探测卫星,准备在路过火星引力加速的手甩下去。

        2018年的土星冲日是“小冲”,是土星离太阳最远的时候,为了能做到1年抵达目标,台风号出发时会在机身两侧再外挂两个巨大的燃料罐,总体质量达到310吨,用去整整230吨液氢燃料。

        台风号的需求再加上准备发射的长征十八号,又一次榨干了国内几乎所有的液氢燃料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