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成电一号(1 / 2)

第695章  成电一号

        6月7日,琼州,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正午时分,在最繁忙的1号工位,一枚新远三号火箭拖着长长烈焰飞上天空。

        站在发射工位几公里外的丁必筠抬头望天,一直目送着这枚大火箭消失在天际为止。

        “丁老师,丁老师!”

        熊诚大呼小叫地跑了过来,身上的白色衬衫被汗水浸湿,配合黑黝黝的皮肤以及安全帽看上去就像个劳作的建筑工人。

        “丁老师,要合影了,快过去吧。”

        “好,好。”

        丁必筠和还保持着仰头的姿势,似乎担心火箭突然掉下来一样。

        等他在熊诚的拉扯下来到礼台,立即被簇拥着戴上了大红花,被一排人挤在中央合影。

        毕竟那可是170兆瓦左右的电力输入,哪怕微波转换效率高达99%以上,浪费的部分依然将产生巨大的热能,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拼命上散热片,遍布微波天线全身。

        “热烈庆祝‘成电一号’空间发电站主体框架成功发射”

        在蓉城的专用半封闭式巨型抛物面接收器建成后,地面能够接收到155兆瓦到160兆瓦电力。

        成电一号的主体框架147吨重,其中框架部分90吨,约40吨都是天线质量,剩下的10多吨则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散热片。

        不仅仅是航天局的人,还有蓉城、蜀川政府的官员以及数个太阳能公司、环保局、国家电网的人,堪称超级大杂烩。

        整个空间电站计划采用1700块K2太阳能电池,总面积35.75万平方米,发电面积34.85万平方米,最大发电量174.25兆瓦,平均发电能力168兆瓦,仅仅是发电部分973吨,总重预计1120吨。

        为了生产专用的太阳能电池,新远、航天局、蓉城政府与国内最大光伏企业合作成立了华新太空能源公司,在如此大量的订单下,K2电池的价格成功从26万元一平方米下探到了惊人的9100元,总订单额32亿人民币。

        刚刚发射的就是成电一号的主体框架,提供太阳能电池附着的平台,并搭载了两个超级大的微波天线,分别用于发射和接收微波。

        根据新远的计划,成电一号一共需要六次发射任务,分别是四发新远三号将900多吨太阳能电池送上去,再由风暴号和即将发射的长城一号进行在轨组装任务。

        这两個超级天线均为折叠设计,最大发射功率180兆瓦,最大接收功率100兆瓦。

        而接收天线暂时用不上,它是为未来大量空间电站运行时太空组网准备的。

        主体框架建造费用花去了25亿,七次发射及任务总报价155亿元,不算前期的验证实验,成电一号花去了212亿元,比当初粗略预估的200亿超支6%。

        成电一号,也就是当初蓉城某委员会提出的空间电站正式名称,经历了近两年狂奔,终于在今天开始了建设。

        而在他们的后面,是一条同样披红挂彩的横幅:

        当然实际算上赤乌一号到赤乌三号发射及试验、地面接收器建设、电网改造以及人员等各种费用,从0到成电一号投入使用差不多已经摸到了300亿的边缘。

        好在逐日工程受到了上面的强烈关注,地面施工蓉城政府解决了一部分,真实的资金消耗约在260亿元上下,其中110亿元由中央财政补贴,真实的地方出资不过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