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审判(1 / 2)

第697章  审判

        “真的要进行末端拦截?其实我更建议是上升段和飞行中段打,末段拦截弹头太难烧毁了,成功率不好说。”

        钟成还是有些不放心,希望说服林炬更改计划。

        拦截导弹一共有三个阶段的窗口期,分别是从地面上升到大气层的上升期、从大气层飞到弹道最高点的飞行中段,以及再入大气层的飞行末段。

        三个阶段中导弹的飞行速度依次增加,机动能力也逐渐逐渐增强,拦截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传统的反导手段中,大部分注重于中段反导,这个时候弹头变轨机动能力较弱、速度低、也有充足的时间作为攻击窗口期。

        末段反导可就难得多,这个时候只剩下涂满厚厚隔热材料的弹头不断加速,从地面反导的相对速度高到可怕,想要拦截十分困难,稍微偏一点可能就是几公里的误差。

        之所以不在最容易拦截的起飞阶段攻击,主要是需要等待被拦截的目标进入拦截系统的攻击范围,一般而言反导导弹本身也是一种精度极高的中程以上弹道导弹。

        然而对于激光卫星来说,情况则截然不同。

        对它来说地球上几千公里的辽阔距离,也只不过是几分钟的路程或者增大一点偏转角而已。

        经过不断的算法升级,千钧棒一号实际上已经能够实现在三万多公里高的同步轨道锁定目标,只是它的激光系统不够好,实际最大拦截高度还是只有400公里,需要再降轨到近地轨道。

        “可末端飞行时间就那么点,照射时间就要持续30秒,这……算了,你们才是专业人士。”

        “还有一分钟。”

        钟成拿起通话器,直接连接上了南海的电子战/反潜侦察机:

        “高新2004,高新2004,请再次检查红外系统是否工作正常。”

        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潜艇克星,靠的就是潜艇在航行时因为废热和推进,会导致周围的海水温度稍稍上升,产生不同的红外特征。

        好歹千钧棒一号的最大输出功率超过1兆瓦,到弹头上面的怎么也有700千瓦以上,破坏其气动外形基本没有问题。

        这是一次只针对一名观众的行动,在不了解千钧棒一号存在的情况下,其他人只会知道这是次失败的试验,但阿美的技术专家只要分析轨迹,自然能读懂其中的含义。

        “放心吧钟局,相信我们的技术,没人比我们更懂激光卫星。”

        “高新2004明白,红外监测系统正常。”

        做这件事的飞机甚至不需要额外改装,专用反潜巡逻机就能干这活。

        赵晓文对着手表上的时间,抬头仰望着千钧棒一号在屏幕上的位置。

        当然钟成一点也不希望飞千钧棒一号开始工作时发生这种事,只是默默期待着激光卫星的表现。

        从天基的角度来看,弹道导弹的三個阶段都完全暴露在它的视野中,自然可以从容不迫地挑选最薄弱的环节,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拦截效能。

        过去的几天里它不断降轨,又重新回到了3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也幸亏它搭载的是离子推进器,常规燃料早就被消耗光了。

        然而林炬却否定了这个看法,表示千钧棒一号有能力摧毁弹头,要秀肌肉自然是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壮些。

        况且起飞阶段还有个好处,那就是不需要照射有着重重保护的弹头,只要破坏仍然提供推力的火箭箭体就行,可以做到极高容错率、以及近乎百分百的拦截成功率。

        如何知道激光卫星有没有击中目标,或者偏了多少没有击中?

        新远的办法是地面监测网,当时的靶机试验就在基地附近,有充足的各种可见光/非可见光监测手段,自然可以知道激光有没有准确命中。

        ……

        那可还是几十上百米的深度,现在监测海面温度变化只会更简单。

        而在茫茫大海上肯定没有复杂的地面监测网,解决办法是红外监测。

        这次拿来做实验的DF15B虽然是老型号,却是中程导弹中末端速度较快、多用钻地弹的种类,军方认为做上升段或者飞行中段拦截就够了。

        假如激光束没有击中目标,落到大海上就会造成海水的局部升温,通过监测目标海域是否有温度异常变化点,就能知道激光偏没偏,进而算出偏了多少以进行修正。

        一年的时间并没有让这颗激光卫星出现什么故障,各部分依然运转良好,早早就给电容蓄满电,随时准备全力激发。

        这次除了新远的几颗低轨卫星,还有军方和航天局的数颗侦察卫星提供导引,所以赵晓文并不担心失败的问题。

        18点29分,雷达屏幕率先开始告警,然后是红外告警,从南方内陆起飞的DF15B尾焰极其亮眼,刚起飞就被敏锐的卫星抓住了。

        千钧棒一号将这些配套卫星传输过来的信息与自己的观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出大致航线后立即调整激光器反射镜,提前瞄准可能的拦截区间。

        DF15B顺利地完成了起飞阶段,离开大气层后就甩开了耗光燃料的二级,开始进入上升弹道。

        它将一直飞行到近1000公里高度再落下俯冲,在这之前速度会越来越慢也难以机动,是一个极其良好的攻击窗口。

        但千钧棒一号不为所动,依然只是默默地监视着弹头的轨迹。

        越过最高点,开始俯冲。

        千钧棒一号迟迟没有动作,一直到弹头开始接触大气层开始与浓密大气摩擦时,7台140千瓦二氧化碳激光器被激发,汇聚成一道笔直的光线的同时在电子陀螺仪和电磁调节系统的作用下微微偏移。

        而在下方的海面上DDG-107“格雷夫利”号驱逐舰的雷达也看到了这颗处于下降阶段的弹头,基本都已经能计算出落点区域。

        按照他们预想的那样,弹头被厚重的大气层不断摩擦减速,天上的小亮点已经持续了十几秒,接下来就是迅猛无比地一头扎入……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雷达十分灵敏,立即发现弹头的轨迹不正常地快速向一侧倾斜,完全超出了正常机动的范围。

        原本将落入目标区域的弹头在穿越完大气层后发生了离谱的位移,硬是朝着另一个方向开始坠落,并从雷达轨迹上看,其姿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翻滚,已经完全失控。

        专心看着雷达屏幕的操作官先是有些愕然,然后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呼。

        从情况看落点至少偏了300公里,这种重大失误可是很难在那个国家上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