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美惠子院长,(2 / 2)

远去的风筝 步枪子弹 2862 字 5个月前

于明当即给韩勇回电,部队在上海停留的时间不可能长,今天夜里主力就要撤退,隐蔽返回粤省。缴获的物资分三批运走,昨天夜里已经起运一批,今天夜里大规模起运,后续物资拟交由英美洋行轮船承运。能运多少是多少,尽力而为。

陈玲原来就是上海《文汇报》的记者,现在又成了名闻遐迩的六十七军战地记者,一个《战地通讯》就让她在读者心目中扎了根。这次重回上海,等于是载誉而归。小姑娘,不,她现在是标准的大姑娘了,兴奋得两眼放光,比天上的星辰还亮呢。

陈玲这次到上海来,最主要的任务不是给部队带路,也不是采访六十七军攻占上海的战斗,而是利用她对上海新闻界熟悉的优势,代表六十七军组织召集上海租界内的中外报纸、电台新闻记者们开座谈会,于明要和这些记者们座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宣传六十七军抗战决心,坚定民众抗战必胜信心。

电台上发布的上海市市长何长华对记者的谈话,实际上就是何长华对陈玲的谈话。这个任务已经完成。陈玲现在组织的新闻记者座谈会,是于明要参加的座谈会。会场地址就选在招商局大楼的会议室内。

陈玲对上海新闻界门清,她的好朋友《字林西报》记者李洁接到她回到上海的电话,连夜就过来了,帮助她策划今天早上的新闻记者座谈会。

两个姑娘就在招商局大楼一间办公室里说着体己话、掉着泪、干着活。天明时把新闻记者座谈会的议程、参加人员名单、电话、地址、从业背景什么的全部拉出来了,准备给何长华做参考。

忙完这一切,陈玲和李洁这才猛打一通电话。反正六十七军攻占上海了,那些记者们都睡不着,许多记者夜里都跟着部队跑,到火线采访。这个时候打电话,他们没人在睡觉,基本上都是一接到电话就高高兴兴的答应准时参加,有的还询问能不能多带两个人。

上午八点,六十七军新闻记者座谈会准时在招商局办公楼的会议室召开。于明没有出面。

何长华走进会场的时候,参加座谈会的记者们都已经就坐了。陈玲忙站起来大家介绍:“各位新闻界同仁,这就是六十七军参谋长何长华将军。”

何长华这个时候很感慨,何长华感慨的是,发展的太快,自己接受不了,从战俘到士兵,到八十师参谋长,现在又变成六十七军参谋长,人生的大喜大悲也不过如此,就像做梦一样,就是做梦也没有那么真实。

不用陈玲说“大家鼓掌欢迎”,会议室里的记者们,不管是哪个国籍的,全部站起来热烈鼓掌!

人的名树的影,现在可以说华夏人不知道六十七军是谁的人已经很少了,这就像你只要说委员长,大家都知道是委员长一样,不用再啰嗦着介绍。

何长华满面春风,走到座位前,伸出双手做了个停止的手势,然后笑吟吟地说:“各位女士、先生:我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在我心里,你们拿笔我拿枪,都是打击侵略者的战友。自己人就不用这么客气了,更不用这么热烈的鼓掌的!”

何长华本身就是一个大才子,应付这帮记者还是可以的,要是于明的话,那就不好说了。

华夏的记者不用说了,就是那些外国记者,因为在华夏时间长了,差不多都能听懂华夏话,有的甚至是汉语通,何长华诙谐幽默中透露出亲切的话语,让记者们再一次热烈鼓掌,经久不息!

等掌声停止,何长华这才招呼大家坐下,说道:“开这个座谈会有三个目的,一是代表六十七军感谢各位为抗战所做的贡献,二是和大家认识认识,交朋友,三是听听大家对华夏的抗战战场形势的看法。另外,大家有什么困难就说出来,六十七军能够帮助解决的一定解决。”

何长华说的很真诚,很家常,记者们也就消除了距离感和隔膜感。

《纽约时报》驻华夏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开口了,一上来就提了个很尖锐的问题:“何将军,我想请问,六十七军这次收复上海,是打一下就撤呢还是准备长期固守?”

这个问题不容回避,上海再日军占领后成了孤岛,老百姓盼华夏军队如盼甘霖,谁都盼望六十七军能守住上海。

何长华回答说着是军事秘密,不能透露,更不能报道。但是,各位记者都是积极支持抗日的,相信大家会配合六十七军的行动的。这次袭占上海,是战术行动,是为了吸引、调动日军,减轻南京的压力,制止日军对南京的进攻。一旦目的达成,六十七军八十师会主动撤出上海。但是,这是军事机密,不能对外报道。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