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第189章 杜氏很上道,高顺过汉水(1 / 2)

第189章  杜氏很上道,高顺过汉水

    (又被审核了,改文改得头大。)

    樊城,临时行宫。

    早膳的杯盘还没有收拾,但是已春光满室。

    刘明与杜氏两人都穿穿戴整齐,但不耽误办事(此处省略三百字)。

    经过这些天的磨砺,杜氏已经很是上道,基本动作轻车熟路。

    只见她双眼迷离,轻咬唇瓣,不敢大声叫出来,只能压抑着自己轻声哼哼。

    没想到这反倒更加刺激了身后的男人,杜氏能够明显感觉到陛下今日与往常不同——

    往常都会有个高低起伏,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浅尝、时而深沉。

    让你像是大海航行一般,一浪接一浪地欲死欲仙、欲罢不能,很是享受这个过程。

    但是今日却上来就是急风骤雨,仿佛要奋力将花瓣摧残一般。

    杜氏感觉自己就是狂风暴雨中的残花,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倾覆于地。

    良久之后,一声沉闷虎吼,云消雨歇,便风平浪静。

    刘明拍了拍那浑圆满月,看着Q弹晃眼的震颤,忍不住又揉捏了两把,这才重新走到食几前坐下,拿起酒壶喝了几口。

    有人喜欢事前喝酒壮行,而刘明则觉得事后喝几口也别有一番风味,缓减口干舌燥。

    杜氏瘫在在柔软的毡毯之上,一动也不想动,感觉浑身像是散架了一般,那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体验,虽然缺少了柔情蜜意,但是激烈撞怀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

    “陛下年富力强、久战不疲,实乃天下男子之楷模。”杜氏躺在那里,有气无力地道,“不过今日为何用膳后也要行此周公之礼,是有什么讲究吗?”

    刘明又喝了一口酒,笑道:“这个时间点恐怕大军开始渡汉水了吧,朕这是为将士们击鼓壮行呢。”

    “那臣妾这鼓是不是声音太脆了些?恐难振将士之心啊。”杜氏明白了缘由,脸色更加红了,笑道。

    “所以朕才要穿着衣服啊,这样才会是咚咚之声。”刘明哈哈大笑道,“累的话就歇着吧,这边也要行动了,朕要去看看!”

    这时只听门外传来史阿的声音:“陛下,南边来消息了。”

    刘明看了看还赖在毡毯上不愿起来的杜氏,笑了笑,起身向外走去。

    走出堂外,回手关好门。

    史阿递上来一个小布囊,道:“陛下,这是安插在襄阳的“明汉禁卫”送来的最新情报。”

    刘明接过布囊,打开来,拿出几根竹简,上面写着最新情报。

    是今晨孙坚的议事情况,孙坚准备死守襄阳与朝廷死战,并下令强抓壮丁补充兵源,孙坚之子孙策着手筹建骑兵。

    同时,孙坚还在寄希望于江夏水军能够及时北上阻止官军渡过襄水,或者即使官军已经过河,能够凭水军毁掉官军大筏,以断其后路,使进入南郡的官军成为孤军……

    内容不多,但把孙坚接下来的主要布置都写得清清楚楚。

    “还在等江夏水军?”刘明笑了,“恐怕要让孙文台失望了。”说着向外走去。

    最后救命的稻草或许真能救命,但当把活命全部寄托于一根稻草之时,往往则难以活命。

    走出行宫,发现大司马丞黄琬正候在那里,看到刘明出来,黄琬急忙上前行礼,道:“微臣正要去寻陛下。”

    “是不是江夏那边有消息了?”刘明问道。

    “陛下圣明。”黄琬道,“黄祖愿意遵从陛下调遣。”

    “很好,就让孙时好好等着吧。哈哈哈哈……”刘明放声大笑起来。

    就在昨天,刘明给黄祖下了一道旨,加封黄祖为江夏太守,令其统领并日夜操练江夏水军,等候朝廷命令,不得协助孙坚为虎作怅。

    同时黄琬给黄祖写了一封长信,分析天下大势,讲明当今皇帝如何英明神武,以及当前选择对黄家生存亡的利害关系等。

    黄祖和黄忠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江夏扩大水军,抓紧操练,但是没有丝毫北上的意思,而是密切关注着荆州战局。

    收到圣旨和黄琬的书信后,他们不能再沉默了,于是黄祖与黄忠以及江夏黄家高层紧急商议,最后决定还是选择站在朝廷一边。反正暂也不需要做什么,继续操练水军就行,还得了一个江夏太守的地方大员之职。

    何乐而不为?

    ……

    樊城沿襄水往北数十里外,河道有一个弧度转弯处,水势较缓,此地名为四冢,也是一处战略要地。

    此刻已经排满了密密麻麻的大筏,这都是近段时间以来樊城驻军扎起来的,昨夜趁着天黑连夜被运到这里,实施抢渡计划。

    岸上大军正在跑步上筏,十筏一组,装满人后便向对岸划去。

    如此要地对岸也驻了人马防御,但是不多,只有一千余人,守将乃是荆州将领张允。

    张家在荆州不算势大,只能算是一个小富绅之家,但是张允善于钻营,因而与不少世家大阀走得很近,这也为其带来了投机的机会,被孙坚委以重任。

    昨夜是他轮值防守这里。

    一晚上没有听到什么动静,早晨还在睡梦中时,就被士卒推醒了,说对岸的水面上已经被筏子铺满了。

    张允披着衣服冲出营寨一看,果不其然,大筏密密麻麻几乎铺满了半条河,显然朝廷人马是想从这里过河攻打襄阳。

    张允吓得冷汗直流,光凭自己这一千多人,根本不可能挡得住朝廷大军。

    “快去禀报大司马,朝廷军马要从四冢偷渡过河,请速派援军!快去!”张允撕声力竭地喊道。

    “快快快!给本将军拿盔甲来!”张允急急惶惶地吩咐道,“快准备防御,弓箭手!弓箭手上前放箭!”

    南岸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如果说刘明刚来荆州之时,有些地势还不熟悉,现在军中已经有了大量荆州本土人士,因而地理已经不再是问题。

    选择四冢强渡襄水,就是李严、寇封以及霍氏兄弟一齐商量后给出的建议。后来高顺、黄琬亲自去查看,这才选中了这个突袭的绝佳场所。

    因而昨晚一齐将事先扎好的大筏向上游拖到此地,这也是襄阳那边找不到这些筏子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