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河西战略(2 / 2)

现在大明对康藏和嘉峪关以西,采取的都是羁縻制度。

康藏册封的是藏人王公为卫所首领,关西那边则是蒙古王公为首领。

名义上遵从大明号令,实际上就是割据实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臣服大明了,也获得了皇帝的册封。

现在贸然出兵打他们,就是食言而肥。

朝廷一旦失信于人,后果是很严重的。

尤其是会让康藏王公产生唇亡齿寒之感。

你们今天敢背弃盟约攻打关西,明天是不是就要来打我们?

到时候他们要是反叛,大明怎么办?

派人去高原上攻打他们?

别闹了,眼下那里对大明没有什么开发价值,只要保持名义上的所有权就足够了。

派兵去打,得不偿失。

等将来火器发展成熟再去打,会变得更加简单。

陈景恪自然也考虑过这一点,说道:

“关西共有七個蒙古王公,臣服的有五个,还有哈密王和豳王两部未臣服。”

“让晋王出奇兵去打他们两部。”

“同时,派大军出嘉峪关,和晋王配合里外夹击,震慑关西五卫。”

“关西五卫是大明的臣子,河西走廊也是大明的疆域。”

“朝廷派遣流官去治理,完全是合乎礼法的。”

“而且大明已经废除了卫所制度,关西五卫也该遵照朝廷法令废除了。”

“如果他们配合,还能给他们一个善始善终。”

“如果不配合……想要收集他们和蒙古勾结的证据还不简单吗。”

根本就用不着伪造,作为蒙古王公,虽然向大明称臣,可依然保持着和北元的联系。

双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更是频繁。

朝廷不追究什么事情都没有,追究起来这些都是勾结敌人的罪证。

以前大明没能力追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有能力了,随时都可以收拾他们。

蒋瓛很是震惊,没想到他们要商量的竟然是如此重大的事情。

而且,他们是太孙和太孙伴读啊,竟然已经能决定如此大事了。

想到这里,他的腰不禁又弯了几分。

牛二虎倒是习以为常,而且他对真实情况了解更清楚。

这种大事真正拿主意的是陈伴读,太孙不过是参与一下,提提意见而已。

朱雄英说道:“我担心的还是康藏王公,朝廷可是在高原上封了三个卫所的。”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只要师出有名,问题就不大。”

“他们肯定会受到惊吓,只需派人去安抚即可。”

“就告诉他们,朝廷已经废除卫所制,他们的也要废除。”

“不过考虑到他们对朝廷的忠心,不会剥夺他们的权力,而是改封为土司。”

“但也要警告他们,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与大明的敌人交好。”

“既然封了土司,就要完全按照土司制度来。”

“大明会往高原派遣宣政使,各部必须配合他们的工作,否则视为反叛。”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这个办法好,如此恩威并施,高原上那些王公定不敢在生事。”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就算他们生事也无所谓,现在的高原可不是唐朝时期了。”

唐朝时期气候偏暖和,高原上的冻土融化,能种植更多的粮食,放养更多的牲畜。

人口也大量增加。

再加上又出了雄主和能臣,才有了强大的吐蕃。

随着小冰河期的临近,高原受到的影响更大,农业和畜牧业都遭受了重大打击。

再加上腐朽的统治阶级内乱,造成的政局动荡,最终导致吐蕃灭亡,高原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一直到现在,高原依然处在分裂状态。

大明设立的三个卫所,就是三家比较大的王公势力。

在这三家之外,还有很多别的势力,一直想取而代之。

“如果他们真的敢反叛,都不用大明出兵,自有其他部落的人出手灭了他们。”

“然后拿着他们的头颅向大明邀功,以求能取代他们的位置。”

话说到这里,大的方针战略就已经确定。

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具体的人去做了。

之后他们又在城楼上看起了热闹,毕竟今天是带徐妙锦出来玩的,不能扫了她的兴致。

一直到使节团返回城内,他们才意犹未尽的离开。

接着又在城内游玩起来。

经过一年的发展,洛阳城的人口已经达到四十万,正式超过了应天。

但丝毫没有应天城的拥挤感。

除了部分人口区域人口较为密集,大部分地方人还是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百万人的规模,不是那么好填充的。

而且越往后人口增加的就越慢。

原因很简单,最开始为了快速填充人口,移民的标准很低。

只要身家清白,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过来。

等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提高标准。

越到后面,想要在这里落户就越难。

陈景恪说道:“作为京师,必然是人口汇聚之地,常住人口有五六十万就差不多了。”

“要给流动人口留下足够的空间。”

徐妙锦说道:“四十多万的冗余,流动人口有那么多吗?”

朱雄英自信的道:“你等着瞧吧,最多二十年,洛阳的总人口就会突破百万。”

“到时候咱们就要发愁,如何才能装得下更多人口了。”

陈景恪颔首道:“百万人口是洛阳城的极限,不是大明首都的极限。”

“不过还好,在修筑洛阳城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周围预留了大片的空地,若有需要,随时可以修建卫城分流人口。”

朱雄英说道:“这就叫提前量,直接将计划做到了五十年后……”

徐妙锦敬佩的道:“老师高瞻远瞩,让人佩服。”

朱雄英撇了撇嘴,早知道就不提这一茬了。

在外面转悠了大半天,三人才返回皇宫。

徐妙锦去了坤宁宫,陈景恪和朱雄英则去乾清宫,找朱元璋和朱标商量调整战略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