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2 / 2)

它们也将构成洛阳的第一道防线。

就连最容易发生改变的河流,也变化不大。

伊水和洛水,这两条伴随洛阳数千年的河流,依然还在。

像是一双张开的手臂,保护着这座城池。

这既是防线,也是天然的水源和漕运渠道。

耕地也不用多说,中原腹地很难出现荒漠化。

拥有充足的水源,这里的土地产出还算不错。

只是因为战争导致的破坏,大片土地处在荒芜之中。

这对朝廷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减少开发建设成本。

总之,考察过之后,朱标是非常的满意。

就在他准备做进一步调查的时候,从山东来了几名信使,说是山东布政使康叔卿有事密奏太子殿下。

朱标很是奇怪,你要是密奏干啥搞的这么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要不是密奏,又这么神神秘秘的做什么?

等到见到康叔卿送来的所谓密奏,他更惊讶了。

足足半尺厚的一摞纸。

这是啥?你的秘密也有点太多了吧?

最上面是一封奏疏,打开略过前面的恭维之词,直接看后面的内容,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黄河改道之事。

谁最关心黄河改道?

不用怀疑,必然是河南和山东。

这两地的农业可以说基本全靠黄河灌溉,没黄河就只能看天吃饭了。

河南还好一点,黄河就算改道,还有一部分在其境内。

而山东就堪称惨不忍睹了,直接失去了最大的水源。

别忘了这里有大片土地靠海,盐碱化很严重。

没有黄河水压盐碱,会导致土地大面积盐碱化,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所以,当前最希望黄河回去的,就是山东。

自从上次突然传出黄河改道的消息,当地人就开始关注。

只是当时他们并不抱希望,毕竟黄河改道前所未有,他们也认为不可能。

直到朱标亲自去考察,临走还放出风声,山东人就沸腾了。

皇太子不是需要更多的证据吗,那我们就给伱整。

于是当地官员动员了所有懂水利的人,收集各种证据。

然后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就脱颖而出。

此人自费考察了河南和山东的环境,规划出了详细的改道路线。

并且还拿出了两种不同的改道方案。

他的方案获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山东布政使更是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将这套方案上报给朱标。

看到这里,朱标更加的惊讶。

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突然就冒出一个治水天才?

莫非真的是苍天也想让黄河改道?

还是说山东官吏在欺骗自己?

他放下奏疏,拿起下面的纸,是介绍黄河改道的好处的。

不外乎就是有黄河的时候,山东河南等地是多么的富庶,现在是多么的困苦。

附上了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料。

这些朱标早就知道了,所以只是扫了一眼就翻过去了。

再后面,就是改道方案了。

先是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文字。

只看线条就知道,这是新规划的黄河河道。

拿起文字介绍,确实非常的细致。

大意就是可以借用现有河道,减少改道的工作量。

并对具体可以借用哪些河道,做出了详细讲述。

对照地图来看,更是一目了然。

不过朱标并不懂治水,看不出是否可行。

但至少这份规划很让他满意。

新河道介绍完,就是两种具体的事实方案了。

第一种比较快,但有危险性。

就是先弄好河道,然后趁枯水期直接进行改道。

第二种比较慢,但胜在安全。

就是在黄河上修一道水闸,先少量往新河道放水。

一边放水一边加固河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渐加大放水量。

最终彻底完成黄河改道工作。

缺点就是可能要用几年时间才能完成。

看到第二种方案,朱标大喜。

“好好好,我怎么就没想到,还能这么做呢。”

“快,去叫陈伴读来见我。”

很快陈景恪就赶来,看到这份详细的规划,也是惊喜不已。

“真是天才般的设计啊。”

朱标高兴的道:“你觉得此法可行吗?”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头道:“我并不懂如何治水,但只从纸面上来看,这个计划可行性很大。”

“不过黄河改道事关重大,还需要多方验证才行。”

朱标颔首赞同的道:“不错,此事再谨慎都不为过。”

陈景恪翻到最后,看到了制作这份计划的人的名字。

白英。

嗯?白英?

这名字为何这么熟悉?

只是一时间想不起在什么地方听说过。

陈景恪很清楚,大概率是自己在前世听过这个名字,但又不是很熟悉。

想到这里,他不禁上了心。

能在史上留名的,没几个是简单人物。

而且白英还是治水的,很可能是以治水留名史书……

治水,白英……

卧槽,不会是他吧。

陈景恪终于想起在哪听过这个名字了。

这不是人……准确说,他活着的时候是人,死了之后成神了。

他是山东土生土长的水利专家,永乐年间协助朝廷治理大运河。

大运河‘汶上济宁段’,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就是出自他的设计。

大运河修好,他也因劳累呕血而亡。

运河沿岸百姓闻讯,自发修建神祠祭奠于他。

正德年间正式追封为功漕神,满清封其为永济神。

前世陈景恪多次听过他的事迹。

只是专业不一样,他都是当做故事来听的,并没有放在心上。

所以一时间没有想起了。

直到亲眼见到这份方案,他才想起这位明初的水利专家。

当确定了白英的身份,陈景恪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

大事成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