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2 / 2)

三百月票的加更奉上。

李善长说道:“以我对陛下的了解,如此天才他一定会想办法,彻底将双方锁定在一起。”

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迁都?

总之就是,稳妥。

得到提醒,李祺才猛然想起,陈景恪和魏国公府走的最近。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办法,能够验证我的猜测是否为真。”

“先是组建内阁,然后重启科举……”

如果李善长的猜测是错的,那也无所谓,就当是增进姐妹感情了。

虽然大明不是很重视驸马的出身,只在乎人品和才能。

毕竟,这是一个为了家乡甘愿赴死之人。

估计大多数人也都和他一样的想法。

“他们手里还有一本书,上面记录的全是此道知识。”

“就以四辅官为例,刚刚设立时就是个空架子,很多规矩都是施行过程中慢慢修改而成。”

倒不是他不相信有天才,可天才也要有个度啊。

李祺哑口无言,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皇帝只是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尽快将二十万军户抽调出来。

王莽可就是读书人共同推举出来的。

说起来,还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你尽快和白英见上一面,问清楚该如何着手。”

读书人群体的反应就比较两极化了。

能让朱元璋无视这一切,将公主嫁给他。

剩下的都是非常反对迁都的,劳民伤财,太折腾了。

“经过十余年思考,能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不奇怪。”

并准备农具、种子等物品。

“从建立到现在,只进行过微调,基本规则依然是最初的那些。”

北宋也差不多,虽然没了燕云十六州,但北方依然富庶。

“而这一次,还没出问题,陛下就先将漏洞堵住了。”

“说明这项制度是经过无数次推演的,这完全不是陛下的风格。”

李善长摇摇头道:“我了解陛下,他若是有这样的眼光,当年就不会废除科举了。”

他入宫的时候才十三,今年也不过才十五岁,得多妖孽才能做出这样的布局。

但对迁都这个事儿,百官的反应比较平淡。

南宋直接偏安一隅,也就无所谓南北之分了。

整个应天沸腾了。

李善长说道:“如果只是新算学确实算不了什么,可你想想新钞上的新数字。”

倒不是说朱元璋做事冲动,不顾后果什么的。

“可是现在,陛下却不声不响的想要变革。”

“让公主出面,与福清公主交好。”

只有对陛下了解极深的人,才能察觉到事情不对。

“只有一种可能,新数字和新钞,是同一个人做出来的。”

就是要搞军事改革。

李善长又说道:“再说科举,陛下确有重启科举之意,此事我也早已知晓。”

李善长说道:“他出现的时机太巧,你想想,陛下是从何时开始布局的。”

李祺追问道:“哪里不正常?我为何看不出来?”

李善长赞叹道:“难怪,难怪魏国公府和陈家的关系这般好。”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不可能猜不到背后的真相。

“这种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

“皇宫看似密不透风,实则一举一动都在世人的关注之下。”

他们比较关注的是黄河改道。

李善长说道:“军户制,当初多少人劝说陛下都没用。”

“而且就算有风声传出,你会信吗?”

李祺忍不住问道:“您怎么断定是他所写?”

虽然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改道好,可真正实施了,要说心里不忐忑那是骗人的。

“新钞出现的时候,新数字才出现不久,还未真正传开。”

他们关心的是迁都。

可不能迁啊。

皇帝一直想迁都,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真正能影响到此事的是百官。

“啊?”李祺被这个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整个人都呆住了。

——

随着小会议的结束,迁都和黄河改道两件大事,快速传播开来。

“好一个奸猾的徐天德,不声不吭又抢了个先。”

“以前我以为这一切都很正常,陛下废除丞相之后,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他只能说道:“这不正说明陛下高瞻远瞩吗?”

更何况还有别的好处。

“但名额分配制度不一样……”

而户部更不敢怠慢,户部左侍郎邱广安亲自坐镇洛阳,安置这些军户。

“只可能是有人说服了他,并且给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善长也知道,仅凭这些确实不足以让人相信,不过他有更多的整局。

“陛下之前废除科举,就是觉得科举进士能力不足,不堪大用。”

“爹,您能想到这些,会不会有别人也能想到?”

要说了解陛下,徐达肯定不比自己差。

“现在想来,传的根本就是经济之道。”

李善长反问道:“除了他还能是谁?”

“那群算学人搞出来的事情,你也知道吧?”

李祺嘴巴张了张,他本想说,或许是之前的朝代出过这个问题。

中原是华夏龙脉所在,理应将都城放在那里。

“所以……你就等着吧,很快就会有消息传出了。”

李祺也不禁点头,这确实可以作为依据。

“之前以为他不与读书人为伍,反而和那群学算学的搅浑在一起,难有大作为。”

李祺也终于有些相信父亲的判断了,说道:

天要塌了啊。

然而他们说了根本不算,只能自己私下抱怨。

黄河改道牵扯太大了,河南山东以及整个淮水流域……涉及的区域太广了。

李善长摇摇头道:“是名额分配。”

陈景恪就算不是布局之人,也定然与此人有极深的牵连。

李善长点点头,又摇头道:“是应该结个善缘,但不能你我去做。”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在传授这些人算学知识。”

不只是文官关心,武将更关心。

“可是内阁不一样,它一出现各项制度就非常完善。”

李祺依然不相信这是陈景恪的主意:

“就算是有人为陛下出谋划策,也不一定就是他啊,或许有别人呢?”

同时下令户部,在洛阳各县为这些军户划分土地。

大家有多余用不到的票,请尽情像我砸来。

我不嫌多的。

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