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2 / 2)

陈景恪嘿嘿一笑,并没有将这话当真。

老朱这个人,有时候很傲娇,明明想夸人非要反着说。

“混凝土抗拉抗弯性比较差,浇筑时可以在里面加入竹筋,以增加韧性。”

竹筋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前世有一座大楼,就是用竹子为筋,历经百年而不倒。

最后还是因为年代太久远,才被拆掉了。

拆掉后露出来的竹条,依然保持着足够的韧性。

明朝的建筑普遍不高,城墙也就十米出头,用竹筋完全没有问题。

这时,朱雄英围着那个水泥疙瘩转了好几圈,然后摸着下巴说道:

“用这玩意儿在草原上修几座城池,北元人还不哭死。”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不愧是咱的乖孙,和咱想到一块去了。”

“现在北元人也学聪明了,咱们大军出击,他们就迁走避而不战。”

“如果大军太过深入,他们就派兵袭扰粮道。”

“等咱们大军撤退,他们就赶着牛羊回来继续生活。”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咱们空耗人力物力,却毫无所获。”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的大军可以和钉子一样钉在当地。”

“咱倒要看看,他们准备如何破这一局。”

朱标也很赞同,说道:“有了此法,处处都是天险啊。”

“只是可惜,混凝土的生产方法没有办法保密,容易为敌人获取。”

陈景恪笑道:“殿下无需担心,水泥只是死物罢了,在会用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况且,我大明军队纵横天下,坚城要塞都不知道攻下来了多少座,再多几座又能如何。”

朱标失笑道:“确实如此,倒是我有些小气了。”

朱元璋笑道:“现在咱大明唯一的敌人,就是北元。”

“他们就算获得了制作之法也没用,草原上可找不到这么多材料。”

“再说,咱巴不得他们修城呢。”

“修了城他们就不舍的走了,只能留下和咱们正面作战。”

“这样反倒是好办了。”

中原王朝和草原游牧民族作战,最大的问题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人在哪。

伱主动出击,人家四散躲避。

你撤退人家就聚集起来攻打你。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了水泥筑城,我倒是有个不错的对付北元人的办法。”

朱元璋立即就来了精神,问道:“什么办法?”

朱标和朱雄英也好奇的围了过来。

陈景恪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了起来:

“将草原分成一个个的格子,让归顺的北元部落,居住在这些格子里,不允许擅自离开。”

“朝廷在靠近河流的地方,修筑城池派遣官员,就近管理这些部落。”

“还可以迁徙汉人,在城池周围居住开垦农田……”

朱元璋思索道:“办法是不错,可也等于是让北元部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空间。”

“一旦他们壮大,就有联合起来反叛的危险。”

陈景恪说道:“陛下考虑的甚是,不过也能解决。”

“分拆,朝廷规定每个部落的人口上限,人数超过了就分拆。”

“将拆出来的人,迁到远远的地方定居。”

“让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联系到原来的部落。”

朱雄英插话道:“还可以将他们迁到大明腹地,和汉人混居。”

“说汉话,写汉字,穿汉衣……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被同化。”

朱元璋大喜:“好,格子安置加分拆之法一出,北元将再不复为祸矣。”

朱标想的更多,说道:“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草原隐患,有可能要在大明手里,彻底解决了。”

眼见这个法子或许可行,几人都变得非常兴奋。

围在一起商量更多的细节。

很快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方案。

当然了,事情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在敌人的腹心之地修筑城池,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

要做到万无一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不过这些细节问题,自然由专门的人去设计完善。

最后,朱元璋说道:“此法暂时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等这次的革新完成之后,再着手实施。”

众人都知道事情的轻重,纷纷点头。

朱标又在应天呆了几天,了解了变革的进程之后,就再次离京前往洛阳。

本来他是想多呆一段时间的。

现在材料还没有到位,洛阳那边还在平整土地。

新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正式动工,他去了也没用。

有了混凝土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多材料都需要调整。

比如糯米的需求量就降到了最低。

古代为了保证城墙的质量,会用糯米汤当粘合剂。

该说不说,这玩意儿确实好用。

缺点是代价太大了。

糯米的产量本就低,修城墙的用量又大。

仅仅是这一项,就占据了总投入的很大一部分。

关键是粮食宝贵,修城多用一点,百姓就少吃一点。

说城墙是用钱堆起来的,一点都不夸张。

而现在有了混凝土,糯米基本可以省下来了。

朱标离开之后,陈景恪和朱雄英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白天学习处理政务,晚上回家做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陈景恪终于将《洪武算经》检查完毕。

没有任何问题。

他长出了口气,终于完事儿了。

之后就将书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早就知道此事,并没有多说什么,直接下旨刊印五千册发行天下。

在变法的大背景下,《洪武算经》的成书,并未引起什么动静。

毕竟只是一本算书而已,不被重视很正常。

除了陈景恪,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本书在科学界意味着什么。

算经的事正式告一段落,陈景恪也轻松了许多。

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学习政务。

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毛骧入宫密奏:“臣已查到证据,李善长乃胡惟庸同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