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布依族的婚俗(1)(1 / 2)

房车环游记 画虎成猫 1394 字 1个月前

那中年汉子,身着民族服饰,一脸喜气,笑呵呵地打招呼:“远方的客人,欢迎你们!”

  虎永刚和宁静两人连忙回应:“不好意思,打扰了啊!我们一路经过,看见这里在举办婚礼,就想着来给新人送个祝福!”

  中年汉子笑得很爽朗:“不打扰、不打扰!远方尊贵的客人,我们请也请不来呢!既然来了,那就是缘份,就请你们留下来喝杯喜酒吧!”

  虎永刚看了一下宁静,见她微微点头,就回应道:“那就叨扰了!我们也随一份礼吧!恭祝一对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满!”

  说着就往门边走。他过来的时候就发现了,那边摆放着一张桌子,对坐着两个人。一人在收礼金记账,另一人在派发香烟、喜糖。

  他还在和宁静说,布依族人结婚,和汉族人一样要收礼金的啊。

  见他要过去随礼,中年汉子连忙拉起他:“不用那样!你们拉送上了远方带来的祝福,已经是新人天大的福份啦!”

  一个觉得过意不去,一个觉得远方客人送上祝福就可以,几番推让,客人拗不过主人,只得作罢。

  此时新郎新娘已经到了门口。

  奇怪的是,进了门,往正屋走的时候,新郎包括新郎的父母都躲了起来。

  宁静身边的姑娘解释说,这是布依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据传这样可以趋吉避凶,以后一家人才能和睦相处。

  堂屋的门槛外,放了一把耙田的钉耙,耙齿朝上,钉耙下垫了一块红布,旁边点燃了一盏油灯,用竹筛罩住。

  新年进门,抬腿从钉耙上跨越。据称这样可以祛除邪气,把污秽之物阻于门外。

  堂屋内,新郎家两个上了年纪、辈份高的妇女,早就摆了两张方凳挡住了去路。凳子上摆放着用碗盛着肉、豆腐和酒,也点了一盏油灯。

  这时候,伴娘上前,将酒肉分别敬献给两位老人,接着就用手帕将油灯扇灭。这也是有讲究的,三下之内,必须把油灯扇灭,不然不吉利。这个仪式用布依语叫“酿药”。

  跟着,鼓乐齐鸣,唢呐吹响。新郎和他的父母一起来到了堂屋。两老上坐,新人拜堂。这拜堂仪式和汉族不一样,这里是四拜十二叩首,而汉族则是三拜九叩。

  尔后,送亲的队伍把新娘的陪嫁抬了进来。一男一女(据说是新娘的哥哥和嫂子)打开了箱柜,把里面的衣服、被子、鞋子等嫁妆拿出来摆上,让宾客们欣赏。

  这些陪嫁都是新娘亲手制作,让大家欣赏的其实是新娘的手艺。同时也向大家表明,新娘是一个心灵手巧又勤劳能干的女子。

  拜堂仪式结束,婚宴开始。

  很实在、很简朴,没有什么主持人之类,坐上桌子就准备开吃。

  那中年汉子特地邀请虎永刚夫妇,和他坐一桌,并把宁静新结识的那个姑娘也拉在一起,然后还向一对新人做了介绍。

  虎永刚夫妇少不得送上了真诚的祝福。

  这时,那迎亲的乐队也没有闲着,在宴席旁围坐成一个圈,继续演奏,烘托气氛。

  看他们一共8个人,拿着不同的乐器,唢呐有两把,其它还有铜锣、梆子、笛子等,那种像月琴一样的乐器,下面是六边形,虎永刚不认识,猜想是他们布依族的民族乐器。

  虎永刚觉得,这婚宴有点像老家办斋事,除了没有大鼓,其它差不多。到了开席的时候,道士们更加卖力,鼓乐齐鸣,振聋发聩。

  但他没敢说,毕竟人家这是喜宴,什么能说、什么忌讳,他还是知道的。

  那姑娘却略带炫耀地说,这支乐队是好不容易才请来的呢。他们演奏的是“唢呐抬酒”,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虎永刚和宁静都啧啧称奇。

  菜式也很普通,都是本地厨子在门口支起大锅做出来的寻常农家菜。食材不高档,但胜在新鲜。

  鸡鸭猪牛羊,是自家或村里人养的;鱼是湖水中自己打的;菌菇竹笋和野菜,是山上挖的;蔬菜水果是自家地里种的。

  烹饪方法也基本上采取了传统的做法,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这是宁静最喜欢的,也正应了那句话:“最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低端的烹饪方法!”

  菜的种类很多,虎永刚没有数,十几、二十道是有的。

  开始也是冷盘:拌折耳根、拍黄瓜、牛肉冷切、香肠腊肉之类,还有全国都有的油炸花生米。这花生米红皮,很小,但吃起来特别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