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1 / 2)

致青春 皖南牛二 1027 字 2022-10-24

文/陈令孤

    是辛夷坞的,电影是赵薇的,青春是所有人的。当一个人开始怀念青春的时候,意味着他/她的青春已经不在了,当一群人开始怀念青春的时候,意味着青春还在。先有香港彭浩翔的《青春梦工场》,而后是台湾九把刀的《那些年》,再加上现在的《致青春》,两岸三地的大学生活场景都凑齐了。这些故事的基点都是男女之爱,其次是追逐理想,再其次是反映时代。如果颠倒一下顺序,也能成立。虽然三部电影在情节设置上的尺度不同,但在整体风格上其实大同小异,都是残酷中的感伤。

    当电影逐渐沦为娱乐产品,它面对的人群更以青年人为主,所以赵薇选择这样一个题材作为自己的导演系毕业作品,很是应景。然而,她的明星光环必定给她的创作带来巨大压力,畅销的广泛读者群也必定会拔高观众的期望度。所以,这也是一个有利有弊的选择。但不管如何,有文学作品的基础,即使电影手法上不够熟练,也能保证不会流于雷人或劣俗。而事实上,这部处女作算是很成功的,其叙事的沉稳和角色塑造的鲜明让人惊奇。电影的前三十分钟非常精彩,一系列的个性情节烘托出极具趣味的感染力。但是随着故事推进,到了后半段,就显得有些松散。虽然电影也企图通过几个突然增加的重口味情节重新燃起观众的激情,但整体上还是泄气了。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想必有二:一是很多在前半段作为配角的人物,到了后半段突然加重了分量,如大闹超市的朱小北、在墓地送花的张自然、突然回归的林静等,他们命运的独特性分散了观众对主线人物的关注;二是作为新导演的赵薇,或许会像很多初入行者一样,总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表达出来,舍不得丢弃,最终就会造成杂乱。所以,《致青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前半段是一个爱情故事,主要讲述郑微和陈孝正如何从“冤家”到“一家”的过程,充满趣味;后半段是一个时代剧,以群像的方式展现在时间的潮流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走向,充满了伤感。

    当这一切都过去之后,我们再回头看,会发现电影早在开头就奠定了基调和渲染了主题,那就是郑微手中被风吹跑的录取通知书。从这个有些梦幻色彩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出赵薇六年的研究生生活还是学到东西了。当郑微收到通知书,以为自己可以和林静在一起了,可以拥有幸福时,通知书却突然被一阵风吹走了,他们奔跑着去追逐,但最终没有抓到。《致青春》中的所有故事都是如此,最初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悉心经营的东西,会在瞬间消失,让人猝不及防。爱情是这样,其它事情都是这样,所以,题目才会叫“终将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