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乘胜追击(1 / 2)

大宋最强家丁 悬刀 2436 字 2022-10-26

赵決此言一出,围观的百姓顿时惊呼起来,自觉不自觉的跟着鼓掌喝彩。

    当下就有一个中年乡亲神情激动,叫道:“家里双亲身体不好,这茶,我要半斤!”。

    赵決连忙摆摆手,双手下压,将众人声音压了下去,道:“我在这里说明一句,长寿茶不是神丹妙药,不能治病,它只可以调养身体,让人尽可能的保持健康状态,希望大家不要误会”。

    那中年人想了想,看着八位老寿星,一咬牙,道:“反正就是图个好,买就买了,争取让老人家多活几岁吧”。

    有些事情明知希望渺茫,但大家却还是希望能得到上苍的眷顾,这长寿之说,更是求之不得,若能稍稍延寿一二,便是付出力所能及的代价,也是值得。

    长寿茶,击中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奢望。

    当下有那中年人带头,围观百姓,顿时也都被带动起来,商量着这茶叶的好处,能买多少茶叶回家。

    孙衡在旁边敲起快板,绘声绘色的说一段书,那八位老人坐在后面的凳子上听着,精神奕奕。

    这一天,茶铺的生意有了爆发式的增长,销售额超过了一百两,打破在乌镇设立商行以来,最高的销售记录。

    接下来两天,赵決雇佣豪华马车,拉着八位老人,在乌镇、松镇、柳镇、郭乡四地的茶铺里,为孙衡以及他的徒弟进行专场演出,这八位老寿星,便是重量级嘉宾。

    乡下人喜欢热闹,前几日的说书已经让他们渐渐接受了这种精神上的洗礼,感受到身心愉悦。

    甚至有外乡人闻讯赶来,就为了凑这几场热闹。

    说书专场开的很密集,百姓来的也很多,几乎场场爆满,在李家茶行外面围的水泄不通。

    在孙衡师徒名气高涨的同时,李家的长寿茶,也随之开始进入百姓的视野,知道了这种东西。

    天清气朗,阳光明媚,四镇百姓有半数,都曾经听过或见过了长寿茶。

    而这三天之内,购买茶叶的人也一路飙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德阳十二年,三月十八日,竞赛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再有四五日,便要决出胜负。

    而茶铺里,赵決看着这些日子以来的销售账目,神情淡淡,却没有多少喜色。

    李忠从外面进来,满脸激动,道:“赵兄弟,今天的销售额又增加了三成!照这样下去,我们这十五天,一共能净赚三千两呢!这简直跟做梦一样,太不可思议了!”。

    忽然看到赵決凝眉的神色,李忠一愣,道:“赵管事,怎么了,现在的局面大好,你还有什么担忧的?”。

    赵決默不作声,只是低着头看着手中账目。

    李忠疑惑的走到赵決身后,向他手中的账册看了一眼,却发现这本账册,根本不是这五间茶铺的记录,而是一张他从未见过很奇怪的表格,无数线条纵横相交,每一格里都有数字,看着密密麻麻,令他眼睛都看花了。

    “赵兄弟,这是什么?”。

    赵決一边将表格放回桌上,将一张草图铺开,一边随口道:“这是一种简洁的统计方法……你去给我拿支笔来”。

    李忠连忙转身,到前面端来笔墨。

    赵決对比着草图,左手手指在草图上划动,右手握笔,在表格上填着数字。

    一刻钟后,他才停笔,看着最后得出的数字,摇摇头,低声道:“果然,还不够”。

    李忠小声道:“三千两还不够?哪还差多少?”。

    “按我的推算,至少再加三千两才勉强能打平”。

    “什么!再加三千,那也就是六千两!赵兄弟,这里是乡下,百姓务农为业,就算他们再狂热,也没有几个人愿意牺牲掉以后的温饱的!这不可能!”,一听赵決爆出的数字,李忠就连连摇头,感到匪夷所思,如听天书。

    赵決沉吟片刻,点点头,道:“的确是太难了,这短时间的爆发,三千两便是极限,若在压榨他们,便会影响到他们日后的生活,这样有违人和的事,我也不会去做”。

    但看着表格上推算出的差距,若是这边不能弥补,那这场竞赛,便绝对要输。

    “总不能让小莲伤心,我也不能失业啊……看来,是时候祭出必杀技了”。

    晚上,乌镇李府茶行,后院中,肃然而立二十余名伙计,这都是五间茶铺里的精英,做事较为干练,眼力很活的人。

    赵決站在最前面,看着众人,沉默良久,抬手将身边李忠托着的木盘掀开,露出下面一块块的银子。

    顿时,二十余名伙计立即眼睛一亮,神情震动,内心隐隐变得躁动起来。

    赵決淡淡道:“想要吗?”。

    有伙计咽了口唾沫,笑着道:“管事大人,银子可是宝贝,天下有谁不想要?不满管事您说,我做梦都盼着发银子呢,有了银子,小人才能取得上媳妇儿!”。

    其余伙计都笑了起来。

    赵決也笑了笑,道:“那就好,不想发财的伙计,永远不会有出息,只有心里想挣钱,人才会卖力干活,才有精神气!”。

    他神情渐渐肃然起来,目光变得郑重,从左到右扫过院中的伙计,沉声道:“现在,我给你们个机会,五天时间,如果你们做到了我吩咐的事,这里的一百两,就是你们的!”。

    “一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