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失利(2 / 2)

生于1871 此时鱼跃 2058 字 2022-10-26

    三天的假期转瞬即逝,水娃再次离开母亲的怀抱返回学堂。只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一个月前的忐忑、恐惧,而是怀揣着一家人的祈盼和梦想,欢快而又坚定的走了。

    此时在天津,伊藤博文和李鸿章之间的博弈已经进行了两轮了。

    中日会谈刚刚开始,伊藤博文直接抛出‘撤军’、‘惩办’、‘赔款’三条要求。

    开谈后,伊藤首先提的就是“将来之事”撤兵问题。然而,就撤兵问题简单交换意向之后,伊藤立即将话题转向“以前之事”,要求惩处中国驻朝军队,赔补恤银。

    李鸿章立即予以驳回。清廷已经知道朝鲜事变是由“乱党”与4位日本官员串通而起,所以李鸿章据理力争,认为责任完全在日本方面,中国不可能赔偿日本所谓损失,更加不可能惩办驻朝官兵。

    之后几日,两人分别进行了2次会谈,一度围绕“以前之事”相持不下。四月七日,在第三次会谈中,伊藤博文仍提赔偿抚恤一事,被李鸿章断然拒绝,谈判几至破裂。

    一直到四月八日,李鸿章才把议题再度引回撤兵问题。

    当时,李鸿章不得不亮出清政府的立场,指出‘撤军’和‘惩办’两件事“均要办到恐不容易,或办一件尚可商量”,提议专议撤兵一节,其余两件暂置勿论。

    这一天,李鸿章充满强硬的告诉伊藤博文,要么我们只商量‘撤兵’一事,要么咱们就开打。

    这是晚清政府以及李鸿章第一次以武力在谈判桌上对对手进行威胁。在得到李鸿章得最后通牒后,伊藤仍不愿轻易就范。当晚,伊藤令日本驻华大使榎本武扬往晤李鸿章,探问“朝事三件,究可应允几件?”并以“启程回国”相要挟。

    然而李鸿章既然连准备打仗的话都说出来了,怎么还会在乎伊藤回不回国,自然态度相当强硬。伊藤博文无奈之下,终于接受了李鸿章的提议。

    在伊藤博文来华之前,清廷就通过徐承祖的情报得知了伊藤来华所要谈的核心内容。当时李鸿章曾经建议光绪皇帝说:“俄国人也觊觎朝鲜利益,意图割占元山,是否可以和日人商谈,两国均不撤兵,以此为条件,联合日本共同对抗俄国?”

    当时,因为朝鲜事件一度紧张,中日两国都向朝鲜派遣了军队,因此,李鸿章才有此提议。

    毕竟在李鸿章——乃至绝大多数大清官员看来,日本人再怎么样也是东亚黄种人,总好过金毛蓝眼珠的罗刹人吧。

    但是光绪皇帝并不同意李鸿章的建议,载湉郑重其事的提醒李鸿章,“日本人图谋朝鲜已久,如果开了这个口子,恐怕会引狼入室,将来难以收拾”。

    然而李鸿章却以“日本人虽然是狼,俄国人却是熊。引狼入室虽然不好收拾,但却可以防范北极熊,两害相权取其轻,臣以为可行。”

    之前,俄国人的对外重心主要在欧洲,但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人的欧洲战略受挫,不得已将目光重新转向亚洲。这就有了一系列对清朝国土割占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俄国一共占据了清朝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78年,柏林会议再次限制了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发展,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更在1882年结成了三国同盟,共同对抗俄国的势力发展。而这一时期,清朝的君臣正在为法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而焦头烂额。根本对国际上的这一重大变动毫不知情。等到光绪和李鸿章回过神来,却发现俄国人已经站在了朝鲜的大门口。

    俄国人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日本人,这一点光绪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所以最终他被李鸿章说服,同意‘引狼入室’,共同对付‘北极熊’这一策略。

    然而伊藤博文根本就没和李鸿章谈及保留驻军的问题。这倒不是伊藤博文不想在朝鲜驻军——恰恰相反,他做梦都想。但是伊藤使用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他认为只有将清廷逼上绝路,才能使日本获取更多。

    所以他在等。所以他在来华之前,就已经布下了一个大大的陷阱。

    徐承祖的情报准确地反映了日本人这次来华的所有目的和要求,清政府因为提前获得了关键的情报而在谈判中占据了先机。可是,怎么没人想想,徐乘祖到日本不过半年,怎么能连伊藤博文一天上几次厕所都摸得清清楚楚呢?难道他是伊藤博文肚子里的蛔虫?

    徐承祖也是一个鼻子两只眼,怎么看也不像一只蛔虫。他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有人私下里传递给他情报。

    这个人叫田辺太一,是一位元老院的‘议官’,也是日本外务部的一位重要官员。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