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洋务(2 / 2)

生于1871 此时鱼跃 2122 字 2022-10-26

    李鸿章听完后皱皱眉头,道:“我们还是没有能力维修、建造大型船只么?”

    郑观应惭愧道:“正是。我们的技术工人严重缺少,机器设备也不够,所以现在最有可能建造大型铁甲舰的还要等法国人在广州的船厂和英人在sh的船厂完工。fj船厂算是国内技术、设备最为先进、完备的了,但是一两年内也顶多是建造两、三千吨的。至于五千吨甚至更大的,恐怕三五年内是无法做到的,不过学生有把握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建造。至于更大的,学生也没谱。”

    大型军舰尤其是新式铁甲舰的建造,大清远远落后。就算是新买的定远、镇远两舰,也还要到rb的长崎船厂去维修或者到新加坡去维修。

    费用是一方面,丢不起这人呐。

    李鸿章对郑观应道:“海军是大事,朝廷会不遗余力的支持,你要想方设法,在五年内,我们自己的船厂至少要能建造三千吨的全钢铁甲舰!”

    这就是命令了,郑观应立刻正色道:“学生明白,必将尽力而为。”

    几人一一说完,最后是张骞,他负责的是轻工业和商业这一块儿。

    张骞首先向盛宣怀拱拱手,“纺织厂这里,有了莕荪兄打下来的底子,还是比较轻松的,江南的商人们早已看到洋布的利润,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干,也不敢干,如今朝廷支持,半年的时间,棉纺厂、织布厂、毛纺厂、缫丝厂开了十几个,为了避免洋人的干预,工厂多开在ahjshb等地,这些地方本来交通不便,现在为了开工厂,也开始修路,直隶、sd等地因为水患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这些工人非常便宜,只要每天能吃两顿饱饭就行,问题在于到明年开春,会有大批的劳动力返回sd等地种田,到时候劳动力可能会有大量短缺”。

    “有什么办法么?”

    张骞道:“现在只能是提高工人的待遇,如果在工厂做工或者修路能够赚到比种地跟多的银子,相信会有一些人留下,真的想要大量的工人留下,除非……”

    这句话,张骞没有说完,但李鸿章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中国人传统的土地观念根深蒂固,除非遇见大的天灾人祸,否则根本不可能动摇。如果要让直隶、sd的农民放弃土地投向工厂,除非明年黄河继续泛滥。但黄河泛滥,意味着无数人的生死,这句话,自然谁也说不出口。

    不说李中堂在家里开着小会,在皇宫里的载湉现在也是头疼得很。

    上午的策论考完,下午兵部就审阅完毕,因为这件事是皇上亲自过问的,所以这些策论很快就送到了他的案头。本来他是想通过策论的考试再给这些勋贵子弟一个机会的,但实际考过来,载湉眼前的这些个帖子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

    一半儿的策论,可以以‘不学无术’四个字概括,里面写的内容你都看不到丝毫的思路在,也不知道是从哪里硬背的几段兵法,也不管是不是通顺,就这么直接拚凑上去了事。

    还有一些,虽然写的还算通顺,但是其兵法思路还是两千年前的内容,还是四个字‘纸上谈兵’,对现在世界上的军事变革完全无知或者熟视无睹。

    很明显,这些都不是载湉想要的。

    想到这儿,载湉不免又想到了刘少卿。

    这个和自己一般大小的少年身上有一种神秘的气质,让自己在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就感觉莫名的亲切,这种亲切,就好像是失散多年的亲人一般。原本对于唐景崧等人在奏折中对刘少卿的描写,自己本也是不怎么信服的,但是昨天一番交谈,载湉到真的相信这个少年确实将原本平平无奇的黑旗军打造成了目前大清第一强军。

    只是不知道让他来设计婆罗洲攻略是不是合适,如果他真的有办法将婆罗洲拿下,那将来对于大清的发展将是无可估量的功绩。

    想到这里,载湉还是有些期待的。

    正想着,建宁蹦蹦跳跳的进来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