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南下(2)(2 / 2)

生于1871 此时鱼跃 2014 字 2022-10-26

    在侦察兵发现日军的同时,日军也发现了不远处的清军。此时两军都来不及进行战斗部署,只是仓促的拉开队形,然后就是开火。

    从装备上,清军虽然装备了六零迫击炮,但日军也同样装备了五七速射炮;清军一个营有六挺轻机枪,但日军同样有两挺哈气凯斯。而且日军此时已经得到了新的武器补充,村田单发铳也换成了八发装弹的连发铳,所以从装备上来说,两军几乎没有区别。但日军胜在人多。

    经过补充和整编后的日军师团,一个大队的作战步兵为六百多人,再加上炮兵小队,一共七百人。而清军一个步兵营只有五百人。

    战斗刚刚开始时,日军摸不透近卫军的兵力,没有发动猛烈进攻。随着战斗的进行,战线被不断拉宽,近卫军的兵力弱势被暴露出来,于是日军开始发动猛攻。

    因为战斗爆发的十分突然,清军无法修建野战工事,只能利用身边的地形或者建筑物简单阻击敌军,再加上失去火力优势,一个小时后,摸清近卫军虚实的日军开始加强进攻,清军逐渐不敌。随后清军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有层次的交替掩护撤退,日军则以小队为单位突击,层层追击。直到清军逃回金川,考虑到金川可能还有清军大队驻扎,日军指挥官才放弃了进攻。

    这一次短暂的交火,清军死伤两百余人,日军则死伤三百余人。之所以日军的死伤人数更多,是因为在后期的追击过程中,日军装备的火炮和重机枪无法跟上步兵的速度,而使前突的步兵小队频繁的暴露在清军的轻机枪火力之下。同时日军火炮的杀伤威力不足,在面对散兵线作战方式的清军也很难形成有效杀伤。而清军的迫击炮使用的高爆榴弹面对日军的密集冲锋时则杀伤力十足。

    次日,日军再次对金川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但被拥有城防工事的清军击退,随后清军也对日军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同样被击退。于是两军各据阵地,开始等待后续部队的进驻。

    13日,中、日两军主力分别进驻了金川和开城。巧的是,这两个师的番号都是第三师。

    14日,杨勇师率先开始了进攻。此时第三师的炮兵团还在路上,杨勇只能依靠下面部队的八二、六零迫击炮轰击敌军阵地。

    因为担心迫击炮的炮管承受能力的问题,近卫军的炮火准备持续的时间很短,随后,以三十一旅从左侧、三十二旅从右侧,同时对日军鸡井里阵地发起了进攻。

    日军在阵地防御中所采用的防御方式为堡垒式防御法。即在主阵地上修建若干堡垒,集中兵力在堡垒四周,依托堡垒火力进行防御。但由于时间紧迫,日军不可能在三、四天的时间中就修建起永固工事,因此所谓的堡垒,实际上完全没有起到作用,而鸡井里只是一个比较大一点的村庄而已,其建筑几乎都是木质的,因此村子上的建筑物几乎都在近卫军的第一轮炮击中被击毁。这样以来,日军的步兵主力就完全暴露在近卫军的机枪和迫击炮的打击之下。

    这时候,轻机枪和迫击炮这两种步兵携行支援火力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在大约三公里长的正面战线上,近卫军以连队为单位进行阶次进攻,两挺轻机枪交替掩护,对日军步兵造成很大杀伤。因为每当近卫军士兵进攻到距离日军防线二十米左右时,日军总是习惯性的‘挺身而出’,于是就被轻机枪‘点了’。

    但是日军即使不‘挺身而出’也难逃战死的命运,因为近卫军还装备了一种‘进攻武器’――手榴弹。是的,刘少卿始终将这种武器定位为‘进攻性武器’,这是因为当士兵们攻击到敌人堡垒或者战壕、掩体附近时,一排手榴弹扔过去,往往就能实现大量杀伤敌军的目的,然后士兵们就可以从容的占领阵地。

    当然,刺刀肉搏也是绝对免不了的。

    日军的刺杀技术是师从‘欧洲拼刺第一’的法国人的――笔者实在不知道这个响亮的外号是怎么来的,难道是拿破仑时期?但是近卫军的首席指挥官刘匹夫同志,可是在越南和法国人的真身拼过刺杀技术的。正是因为在越南吃了拼刺的亏,所以在到了京师之后,刘少卿力主在士官学校和近卫军单独设立的拼刺课程,并征召了向李书文这样的高手研发拼刺刀技巧。现在的近卫军刺杀技术可想而知。

    战斗进行了不到四个小时,近卫军便占领了日军鸡井里前沿阵地,并开始建立防御工事。随后,日军开始反扑。

    近卫军的防御工事是通过交通壕将简单改造过的弹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防御网。同时,因为日军缺少迫击炮这样的高曲度支援炮火,因此难以对深藏在弹坑中的近卫军机枪形成有效威胁,这样一来,日军的反击变得极为艰难,即使是付出巨大牺牲后靠上来的士兵,因为得不到后继有力的支援,很快就被消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