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东海(3)(2 / 2)

生于1871 此时鱼跃 2048 字 2022-10-26

    自中法战争之后,大清就从法国引进了全套的鱼雷、潜艇生产设备和工艺,甚至连人都一起骗来了。在此之后,载湉又命令奕訢、李鸿章全球撒网,网络一切可能和动力、鱼雷、潜艇等技术相关的人才。同时,清廷为了开发鱼雷和潜艇技术,每年要投入上百万两的白银。

    可惜的是,五年过去了,这些钱连个水花都不见一个。

    直到去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技术人员在载湉的启发下,用蒸汽技术做尝试,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小型蒸汽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用煤油作燃料,燃料和空气一同喷入燃烧室燃烧,同时水在燃烧时周围循环,一方面冷却燃烧室,一方面通过燃烧使水产生蒸汽推动发送机,带动螺旋桨旋转推进。

    蒸汽鱼雷的优点是速度高和航程长,但缺点也同样明显。首先是隐蔽性差,发动机做功后的蒸汽直接排放到海水中,产生尾迹易被对方舰艇发现,还有就是不能用于很大的深度。

    这也是为什么日军船员会发现水中的鱼雷的原因。

    不过这些上村彦之丞不知道——他以为清军使用的鱼雷和自己装备的鱼雷是一样的——所以他准备也采用清军的战术。

    清军的鱼雷被列为最高机密,而且因为技术问题,产量也很少,只有在本国的船厂建造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才有装备,连‘王翦’号都没有。以至于各国海军人员全部都认为,清国人之所以要在自造的小吨位战舰上安装这种十八英寸的鱼雷,完全是出于所谓的‘民族自尊心’而已。

    最关键的是,他现在只能孤注一掷。否则如此高的炮火密度,用不了半小时,他就会被击沉。没有悬念。

    所幸现在他还能保持十八节的航速,这几乎是他最后的本钱了。

    于是他下令,准备鱼雷,同时锅炉烧到最大。

    上村彦之丞两眼直勾勾的盯着四千米外的‘卫青’号,开始做最后的奋斗。

    但是上村彦之丞缺少几项必要条件。第一,‘田单’号三舰在向‘富士’冲过去的时候,和‘富士’号的距离已经不足三千米,而‘吉野’和‘蒙恬’的距离是四千米。第二,‘田单’号当时的航速是二十一节,但‘吉野’最多只剩下十八节。第三,‘田单’等三舰和‘富士’、‘八岛’之间没有阻碍,而‘吉野’和‘蒙恬’之间,随时可能插上另外的军舰。第四,鱼雷不同。

    所以,当看出上村彦之丞的意图之后,‘赵襄子’号和‘伍子胥’号立即按照原定计划,上前拦阻。三舰的距离迅速缩小,随后,‘赵襄子’号和‘伍子胥’号开始向‘吉野’的前方发射鱼雷。

    此时如果‘吉野’继续向前,则有可能自己撞向驶来的鱼雷,而如果‘吉野’转向,那么将失去最后的机会。

    左右都是死,上村彦之丞选择了继续向前。

    ‘八岛’号沉没五分钟后,‘吉野’号触雷沉没。随后,大清舰队三艘主力舰开始围攻‘严岛’号,而三艘驱逐舰、四艘护卫舰则开始修理剩下的‘大和’、‘武藏’、‘高雄’三舰。

    在海战刚刚开始的时候,面对‘葛城’、‘大和’、‘武藏’、‘高雄’四舰的是大清舰队‘乐毅’、‘田忌’两艘驱逐舰。‘葛城’、‘大和’、‘武藏’三舰都是铁骨木壳巡洋舰,排水量不过一千四百多吨,航速不过十二节,舰载火炮不过2门六点七寸老式克虏伯炮和5门四点七寸炮;‘高雄’号比他们强点儿,是日本第一艘自建的采用钢骨铁皮结构的军舰,排水量1750吨,航速15节。该舰在今年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替换了四门六寸速射炮。这一艘军舰也代表了日本当时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

    相对应的两艘大清驱逐舰,每艘都是两千多吨的排量,两艘舰几乎等于日军四艘舰的吨数。防护能力不用说了,火炮数量上虽然少——只有八门六寸和四门四点七寸炮,但投射量却只多不少,再加上航速上的优势和瞄准装具的应用,完全可以压制日军。

    日军四艘战舰中首先被淘汰的是最老的‘葛城’,因为是木质甲板和船壳,还保留了桅杆和风帆,所以清军舰队的榴弹杀伤力显得更强,黄色炸药爆炸后引发的大火很快就将‘葛城’号吞没,随后,‘大和’、‘武藏’相继步其后尘。

    这短短十几分钟发生的事情说明,舰船的木质风帆时代将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那怕在多的数量也没有用。

    最后剩下的‘高雄’号又坚持了十几分钟。对于一艘服役四年的千吨级战舰,在面对两艘排量三倍于他的新式驱逐舰的围攻下还能坚持了十几分钟,日本人的斗志真的是……

    现在只剩‘严岛’号了。不过这一次,大清有了速射型的八寸炮,而且这里是东海,不可能再让‘严岛’跑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