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孙医生(1 / 2)

生于1871 此时鱼跃 2554 字 2022-10-26

场中央,宋公公仍在宣读圣旨:“朕惟勤宣椒掖,赖淑范以襄猷。彩焕芝泥,沛殊恩而锡命。徽音克副,茂典宜膺。尔他他喇氏,巽顺宅心,谦和表度,赞璇宫之德化,允卜宜家,翊珩佩之仪型,端资治内。兹册封尔为珍妃。尔其紫庭奉职,无忘宠眷之隆。彤管扬辉,永迓鸿庥之集。钦哉!”

    他他拉氏磕头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四周的战士们同生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宣完旨,宋公公连忙过去将珍妃扶起来,这才给重新请安。

    “起来吧。”珍妃微笑着虚扶了一把,然后道:“宋总管一路辛苦了。”

    “给主子办事,不敢说辛苦。而且,奴才们只是跑跑腿儿,怎比得上主子这三个月的辛苦……”说着,宋总管竟真的挤出几滴老泪来。

    “这次老奴过来,皇上特别交代的,请娘娘即刻返回京城。皇上说了,娘娘回京后,还有要事要请娘娘帮着办。”

    “呵呵,要事?该不是怕我拖着不走吧?”

    宋公公听了这话,他一个太监可没法接,只在一旁低头不语。

    “罢了,既然身份已经公开了,想必皇上自有他的道理。我在这里左右也呆不下去了,便随你回去好了。”

    这三个月以来,阿珍从未如此真实的感觉到被需要、被尊重、被认可,所以,她从心里是真的不想再回到紫禁城那个牢笼中去。可是,圣旨已下,她没得选择。

    看了看在四周依然跪伏着的战士们和其它医护人员,珍妃盈盈的躬身行了个福礼,“对不起,这段时间给大家添麻烦了,真的很感激大家对我的帮助和照顾,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为朝廷、为皇上、为国家奋斗。我会在京城,给大家加油!再见了!”

    数百人齐声高喝:“誓死效忠!”

    与此同时,几百里外的天津,同样的一幕,在天津野战医院也在上演着。

    天津野战医院的规模要比唐山的小的多得多。这倒不是朝廷更加重视唐山,而是因为天津野战医院收治的主要是来自水师的伤兵。

    因为战前的经费倾斜,日本海军使用的武器要远比陆军先进且丰富,其中四点七英寸和六英寸的火炮,使用的是日本最新发明‘下濑炸药’填装。

    不同于传统的黑色颗粒火药和褐色火药,下濑炸药除了爆炸威力更强之外,还有极高的燃烧性。其爆炸后产生的火焰除了温度极高之外,还有很强的附着性。再加上本身就有一定的化学腐蚀性,导致被下濑炸药炸伤的水兵,死亡率极高。

    一方面,因为现代医学对大面积烧伤所引起的感染和化学腐蚀的处理能力还很弱,导致大量的烧伤人员死于感染并发症。

    而且,在战斗中有些士兵被烧伤后,因为无法及时灭火,又难以忍受高温火焰灼烧的痛苦而选择了跳海,虽然有些士兵战斗结束后被救起,但因为长时间接触海水,即使烧伤面积小,仍然造成了严重的伤口感染。

    再加上海战和陆地作战不同,陆地作战随时可以将伤员运送到后方进行治疗,而海战则只有等待战斗完全结束后,才有条件对伤员尽心简单的包扎,再加上回到港口的时间,很多重伤员根本坚持不到被救治。就算是伤势较轻的,经过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拖延,也大大增加了死亡率。

    所以,在海战中负伤的水手,最终真正康复的,仅占所有负伤人员的十分之一、二。

    大清帝国皇室两位‘皇后娘娘’在战争中亲赴第一线为士兵伤员护理、治疗的消息,通过各国、各地的记者的宣传,迅速的传遍大江南北甚至西方各国。毫无疑问,这一次载湉所采用的宣传手段效果是极其巨大的。那一张张写实的照片和一篇篇煽情的文字,在中外各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首先,将各界人士——尤其是军界——的忠诚度带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一国之后,母仪天下的存在,都亲自走到前线为士兵们包扎伤口,服侍起居,这在古今中外也没有过啊。

    这件事对中国民间影响之深远,以至于在传统的宗室黄带子、红带子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族群——白带子。这是那些曾在第一次中日战争中负伤的老兵,他们将两位皇妃曾经给自己包扎伤口的白色绷带供奉起来,作为传家之宝,激励后人,并获得尊敬。

    其次,西方各国也由此看到了大清皇室对这场战争的决心和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打赢,那个皇帝会把老婆放到前线去?再结合目前大清在战场上所取得的胜利,第二阶段的战争债券卖的非常好。

    第三,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学医热。一国皇妃亲上战场救治伤员,一方面说明了皇室的态度,但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何尝不是说明了大清医护人员的不足?所以为了避免再出现皇妃不得不上战场的情况,在一些报馆的宣传下,大量的青年开始学习医学,报名专门的医科学校。甚至一些儒生都弃文学医了。他们言道:“读这些‘经史子集‘有什么用?豺狼来到家门口,既不能扛枪上战场驱逐倭寇,连救治伤员都要靠皇妃躬身劳作。上不能安国土黎民,下不能为君父分忧,倒不如去学医!”

    广州至善街的一家西医医馆里,一名年轻的男医生正拿着一张报纸沉思着。报纸的头版,是两张放大了的照片。

    因为照相技术还不发达,再加上报纸印刷术也比较落后,照片上的人物有些模糊不清,但依然能够分辨出那个传说中的娇小的身影。

    ‘当、当、当……’。

    几声敲门声,将沉思中的青年拉回了现实,另一名男青年推门进来。“载之,今天的报纸你看了吧!”

    进来的人叫谭臣,是他在香港学医时的同窗、好友。此时,谭臣手中举着一张报纸,正兴冲冲的喊着。

    被称作‘载之’的青年医生苦笑一声,道:“沃生,这件事都沸沸扬扬的传了两天了,今天终于有图文可以参照,我又怎么可能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