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海参崴之战(3)(2 / 2)

生于1871 此时鱼跃 2474 字 2022-10-26

    又是一个拐角,还没等刘之洁靠近,一个五大三粗的俄军便扑了过来。

    刘之洁及时的一个跳步闪了过去,然后手枪从腋下伸出,‘啪!’俄军士兵倒在了血泊中。但随后等多的俄军涌了过来,刘之洁只来得及射出枪中剩余的子弹,便开始用刺刀面对冲上来的俄军。

    刘之洁是沧州人,和许多沧州人一样,他从小也练武。正是因为武艺不错,他才有幸被近卫军选中,之后又进了士官学校深造。这次参战,是他任连长的第一场战斗。

    俄军的莫辛纳甘步枪的枪长要大于近卫军制式步枪,再加上俄军的刺刀也要长一点,所以在野战拼刺时,近卫军士兵都尽可能的拣俄军的步枪使用。但在坑道中,因为空间的限制,莫辛纳甘的长度反而成为影响俄军士兵战斗力的主要因素。刘之洁凭借灵活的身法在敌军中纵横穿插,手中一杆步枪连续的挑、拨、点、刺,迅速的杀开了一条血路。

    坑道里撕打弄出的动静吸引了其他的的士兵。不过才十几分钟,坑道中便填满了双方的士兵,血腥味开始肆意飘散,而更多的士兵就像追逐鲜血的鲨鱼,汹涌扑来。

    刘之洁感觉自己浑身如同散了架一般,一路过来和十几个俄国士兵过招之后,被称为“搏斗高手”的他也有些吃不住了。

    不能不承认俄国士兵在近身搏斗上比一般地中国士兵要厉害地多,他们高大的体型使得他们在这一方面天生就占有优势。中国士兵伤亡最大的不是死在枪林弹雨中,更多地是短兵相接所造成的伤亡。

    靠着从小的训练,他往往都比别人快了这么一分。战场上敌我就是你死我活,快这么一分就多了一分保命的机会,不过即便如此他感到自己的体力已经被用尽――刚才那个大家伙犹如熊掌般的大手差点没有将他的脖子给掐碎,好在他及时摸出近战匕首刺解决了对手。

    左边的坑道中依稀可以听到激烈的拼杀声,刘之洁来不及休息,立刻向声音传来的冲去,哪里有三个俄国兵和两个近卫军士兵相互扭打着,近卫军的人眼看就不行了。刘之洁随手将匕首狠狠的甩了出去,锋利的匕首直接扎进一名掐着近卫军士兵脖子的俄国兵后背,直没至柄!

    另外四人并没有发现其中一个俄国兵的死亡,刘之洁快速跑过去,捡起地上一支步枪,瞄准一个正占上风的俄军士兵就是一枪。

    对方应声倒地,另外一个俄国士兵闻声回头看了一眼,又是一声枪响,他也追随两个同伴去了。

    两个近卫军士兵在缓过气来之后很快便发现不远处的刘之洁,忙跑过去感谢他。

    “朝鲜人?”刘之洁发现自己听不懂对方的话,于是他猜测到可能是仆从军。

    第一批敢死队中仆从军居多,刘之洁没有在意,示意这两个人跟着自己,然后继续向前搜索前进。

    就在各支突击队和俄军缠斗的时候,刘锋指挥第一三零师主力从东南方向斜插向海参崴北线的俄军工事群。一二九师紧随其后。

    此时第一道防线已经被打的千疮百孔,从第一道防线退下来的俄军在第二道防线进行重整,并且配合第二道防线进行防御,如果俄军能完成重整,完成兵力收缩后的俄军绝对可以对依靠第二道防线再多坚持2到3天,但是突然从后方冒出的一个师的兵力却让俄军最后的重整计划化为泡影。

    在如同潮水般的连续打击下,北线的俄军防线彻底崩溃,开始时一两个支持点被强大的攻击碾碎。随后是整条战线出现动摇。最后是彻底被冲的千疮百孔。所剩不多的俄军被孤立在几个支持点里。犹如随时可能被狂风暴雨吞噬的小舟一般。

    北线的彻底突破让守卫海参崴的俄军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屏障和最为强大的兵团,剩余的俄军要么是被牵制在西线,要么选择了投降。

    在最后的指挥部中,库洛帕特金总司令看着手中的战报,无力的垂下了双手。“起早一份投降声明吧,另外需要准备应对将来在军事法庭上可能要面对的质询。”库洛帕特金有气无力的对副官说道。

    陷落已经不可避免,但是至少在面子上要好看一些,这不仅仅关系到俄国陆军的颜面问题。更关系到自己将来的生死――至少力战而败的话,自己还能摆脱军事法庭的制裁。

    就这样,俄国人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最后的抵抗,而这位俄国将军也在北洋冲到他的指挥所的门口的时候,宣布投降。

    阔别40年的海参崴终于又重新纳入了华夏的版图。

    此时在海参崴港湾中,除了一支被留下来承担辅助工作的快速舰队外,大清海军龙旗舰队已经全部挥师南下了。他们将要去迎接远道而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

    江朝宗没有进入海参崴。在完成了对俄第一军主力的围歼之后,第十三师主力便掉头北上,准备增援北方的聂士成师。

    聂士成师被困在和罗江南岸已经一个多月了。

    之前因为抢渡乌苏里江,第二师没有携带火炮,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和罗江北岸的俄军师的防守毫无办法。马克沁虽然可以提供一部分火力掩护,但却受到敌军火炮的压制。60-82毫米迫击炮的射程又不够,无法对俄军的炮兵阵地造成威胁。

    在对峙了二十天后,第二师的师属炮兵团终于赶到。但此时河对岸的俄军也增加了兵力。第二师还是没能渡河。

    “报告。”一名参谋跑到江朝宗的面前道:“我们找不到火车车头,所有的机车都被俄军炸毁了,部队请示,是不是放弃重炮?”

    江朝宗想了想:“不行,第二师被困在和罗河一个多月了,想必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炮火的支援。重炮对我们很有用,绝不能放弃。没有车头也要把重炮带上。把它们装上车,我们用马拉!”

    “是!”第十三师迅速动员,不但自己师的驮马全都用上,连其他几个兄弟师的驮马也抢来了一部分。于是在吉林东部的铁道上,一支浩浩荡荡的马拉大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