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开源节流的笑话(1 / 2)

北方的边患平息之后,南方的芥廯之疾也被朱厚照丢了块很大的狗皮膏药过去,一时半会全是没啥大问题。

    聂闲此人并不简单,他的嘴皮子功夫在此时的大明官场称第三绝对没有人敢称第二。当然,谢迁第一的地位也动摇不了。

    早在弘治帝的时候,聂闲前来面圣,弘治帝出了一个相当有难度的对子。满朝之士踌躇良久也没能对出来,这个当初不过初跃龙门的年轻进士来了个语惊四座。

    从此便让人记住他的敏捷才思。

    所以南方那里墨衙内手伸不到,杨慎也用不上劲儿的地方,让他去正合适。

    此事以后再说。

    几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所有的事情在朱厚照的掌控下都在微微的朝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样的发展注定不可能太过明显,哪怕朱厚照是皇帝,他的力量在整个统治阶级面前也有着力所不逮的时候。

    其间,徽州的墨家曾分三次往京城里运送了八百万两白银。大部入了国库,还有两百万两被朱厚照拨给了军器监。

    虽说新火器研制有唐飞在挑大梁,想法新奇一点就透,但底蕴却是不足,还需要京城这边来做大头,毕竟研发和生产不在同一个地方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了这笔银子,户部的大佬嘴巴笑的跟瓢一样,去年年末的时候户部的银库里干净的能饿死老鼠,到了夏初的时候终于算是有了点底气。

    然而朱厚照很直接的告诉了满朝公卿这样的好事最多还有一次,墨家虽然家产富可敌国,但是这样涸泽而渔的事情朱厚照目前还不打算做。

    他还有一步大棋要走,墨衙内是其中关键,断不能因为往外输血而累死了他。

    所以,很不好意思的是找银子的事儿还得户部自己来折腾,朱厚照也爱莫能助。

    其实早在年初的时候朱厚照就曾多次提醒内阁几位大佬要从税收上下功夫,但是明显他们还抓不住重点,小半年过去了还没能推出一个可以实施的方案来,这让朱厚照颇为失望。

    也因此才有了调钱入京再贴补户部一次的事情。

    又足足等了一个月的时间,内阁那边还是拿不出一个满足朱厚照期望的方案之后,朱厚照彻底就不耐烦了。

    虽说一项政策的推行没有数年的调研肯定是不行的,但明朝的子民根本就没有后世百姓所有用的人权一说,大明的子民从来都是能活下去就咬牙活着,活不下去的就逃亡,逃亡的人多了就开始造反。

    所以,总体而言在大明推行一项国策是很容易的,唯一的阻力就来自皇帝身边的高层,手握大权的各部大佬。人多口杂,大锅饭众口难调,总有人会吃不惯,吃不好就会发火,发火就阻碍了大势流行。说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人心这玩意有时候还不如狼心狗肺。

    又逢一旬一次的大朝会,还未平明的时候朱厚照就从聂小倩温香的臂枕上爬了起来。

    他已经不耐烦了,如果再让那些人顾这顾那的继续扯皮下去,等到他朱厚照老死也未必会有个结果。

    华夏从来不缺有大勇气的人,但是朝堂上却很少有,尤其是做到部堂级别的高官大多会落得个首鼠两端隐忍不发的毛病。当然,有一位首辅纯属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