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情切切但恐见无由(1 / 2)

驿站早在月前就传来消息,让打理出一间“能住人的屋子”。大房甄志文的妻子,虽然只是名义上管家媳妇的尤氏,因丈夫嘱托的郑重,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小心。

    上次胡氏罚几个小的,被甄志文借机发作,重新收拢了管家大权。

    可胡氏把持家里那么多年,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也还全都是她的人。

    这是甄家家事,沈清霜就是再能干,也只能旁敲侧击,给甄莲出点子。

    奈何沈、莲两位王者,实在带不动尤氏这名青铜。

    尤氏年纪又轻,还是耕读诗书之家出来,要尊母婢,就不能和胡氏身边的人红脸。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尤氏赶鸭子上架,为了丈夫的前程,只得舍去一张面皮。

    她东拼西凑,先找二房借了对琉璃花樽,又找弟妹讨了架黄花梨木的太师椅。

    既然人人有份,人人有责,连一贯吝啬的胡氏都得开了库房,请出一架连沈嬷嬷都不曾享受的楠木垂花千工拔步床,这才堪堪觉得妥帖。

    三房乃是女官家中,虽然最为富有,但话事人不在,没人做得了主,不好再拿出家中物事。

    贾语和甄英差不多年纪,父母也是一般不在身边。尤氏不好拿捏其中尺度,斟酌了半晌,才忸怩开口。

    “屋里旁的都好说,只是窗纱到床单都是些半旧的,此番来的是贵客,用这些旧的细软,显得略有些不尊重。”

    于是连两个最小的都领了差事,要在月内赶出一套床被幔帐来。

    贾语虽然年幼,女工做得也一般,奈何人家有钱,她的奶娘丫鬟,怎么舍得自家小祖宗亲自动针线?

    她屋里都是些好东西,随便拾掇拾掇,就能交差。

    甄英因是个哑巴,在众姐妹中绣工也算不得最好,尤氏可怜她只让绣一个暖炉罩子,故而不需熬夜点灯,只每日晨昏定省完了慢慢去做。

    可三日前却又传来消息,说贵客身居要职,按本朝惯例还是要住驿站。

    尤氏的房里顿时叽叽喳喳挤满了讨债的各房娘子。

    她只说老爷那边消息一时做不得准,说什么也不肯还,气得老太太连着三日不肯用晚饭。

    甄英吃着平日里吃不到的整块儿糕点,心中对那位充满变数的贵客充满感激。

    连着三日,媳妇们虽有大鱼大肉,心里还是惦记着自己那丁点儿家底,孩子们无忧无虑,倒是吃了个痛快。

    甄英终于赶好了一双炉罩子,厨娘一边帮她在里面塞了蚕沙和桑麻,一边眼尖地看着她:“樱桃,跟四小姐去把那盒桂花糕给老祖宗送去,你在路上可千万别贪吃了”。

    甄英知道,后头半句其实是说给自个儿听的。

    男人们都随着大伯去驿站见客了,甄英的几个姐妹既要上课,又修炼,不能半途而废。

    她一个人得了半天假,在屋子里掏出话本子看。

    沈嬷嬷的课,她是无缘去听的,好在二房的蔓姐儿家中是书局,常拉上她一起帮忙抄书,平日私下里,也会把新到的话本先内部分享。

    窗棂格子开得小了,甄英干脆搬了把躺椅到树下纳凉,就着树叶间撒下的细碎光斑看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她睡着不久,家中便被衙役门围得水泄不通,没见识的乡下妇人还不知是福是祸,皆往大房的屋里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