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长征十号(1 / 2)

第106章  长征十号

        一众专家也是老人精,明白这是真的一场硬仗,不得不打了。

        但是现在规划三年时间实现登月,麻烦可不少呢。

        佘院士沉默了很久,然后抓着笔缓缓开口:

        “最大的问题,是火箭。”

        其他的专家们被他一开头,也就分析了起来:

        “没错,我们有载人飞船研制经验,还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月,前期的技术积累怎么也比阿美当年强多了,技术上不是障碍。”

        “着陆器得到先期方案都有好几个,月表软着陆并不是毫无准备。”

        “地月转移轨道运力至少55吨,这是不可妥协的硬指标!我们的航天员坐的可不是洗衣机。”

        “长征五号的基础上改?”

        “没有必要,毫无改进潜力的保守构型。”

        “……”

        这样的讨论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其实这些内容早就被想过千百次。

        “一级箭体马上就能够制造,YF130在10个月内交付,二、三级用的YF77、YF75都是现成的,让津沽火箭制造基地加加班……明年的8月,首发长征十号可以在这之前首飞,每一发制造和检验需要间隔8个月,不过到后面津沽火箭基地的产能上来应该会快些,预计在2018年8月实施载人登月任务,最晚不超过2019年3月。

        上级看了看其他人,似乎再没有反对的意见了,于是身体前倾又严肃的问了一遍:“那么,这个……长征十号,倒也配得上名字,告诉我你们要用多久?”

        上级多多少少也明白,有些不甘心的说道:

        从阿美开启太空竞赛的时候,华国也同步开展了自己的航天工程“曙光计划”,钱老还设计了用于载人登月的巨型火箭长征十号。

        我们把着陆器的一部分质量转移到科研站那里,或者是在载人绕月时扔下去一部分,那就没问题了。三年多,25个5米直径箭体,赶一赶,肯定能做得到。”

        “6枚助推器,14台YF130,推力6486吨,起飞质量4930吨,近地轨道运力15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55吨,够了,绝对够了。”

        后来,92年航天工程重启的时候,每出现一款新火箭,航天局的专家都会琢磨:怎么利用现有的技术登月?

        包括地月转移轨道运力只有8吨的长征五号,设计的时候设计者都在想怎么让它去登月。

        当然阿美那个时候是举国体制不可一概而论,但差距那么大还是让人看着难受。

        但他其实清楚,这还远未到华国航天的潜力上限,要是真的让世界第一工业国全力以赴,长征十号3个月撸一发都行,只是那样代价就太大了。

        佘院士说着自己都有些害怕,航天局从来没有在单个项目中取得如此多的预算,连说起来声音都会颤抖。

        但是想一想长征五号开发的磕磕绊绊,从09年立项到现在都没首飞,相反土星五号也才不过用了七年时间。

        长征五号火箭虽然还没有首飞,但5米直径的箭体早就通过了验收,这是合格可用的,10米级还是一片空白,时间太久。

        而且要对火箭制造基地和发动机制造基地进行大规模扩张,额外投入怎么也要20到30亿。”

        但这种拼凑式登月low不说,主要还是风险大、成本高、意义小,除了能登月外什么用都没有。

        “那就再来两个助推器。”

        那么无论怎么讨论都绕不过去巨型火箭了,新远二号都不行,得是新远二号甲或者新远三号这个级别的巨型火箭。

        佘院士说完,又想了一会儿: